北洋水师的经费都去哪了?因党派矛盾而停购军械
甲午战败后,许多研究者将失败的重要原因概括为军费不足,批评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工程挪用海军经费,造成北洋海军的装备没有跟上世界海军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么,北洋海军的经费到底够不够呢?拨给北洋海军的经费到底花到哪去了?
1875年,南北洋确定分别建设海防的方案,其时已是清朝末期,清*历年积蓄几乎罗致一空,所以,建设北洋海军,经费是最棘手的问题。
不久,总理衙门和户部奏请由关税和厘金项下拨解南北洋海防经费。具体计划是,每年从各地关税中直拨约200余万两;从苏、浙厘金项下,每年各提银40万两,赣、闽、鄂、粤厘金项下,每年各提银30万两,总计200万两。全部分解南北洋海防大臣沈葆桢、李鸿章兑收应用。两项合计,海防经费每年共达400余万两,实在是笔不小的款项。
但现实的情况是,李鸿章发现实际资金到账极少。比如1875年7月至1877年6月两个财政年度里,各省关实际仅解200万两,仅为名义拨款的四分之一。也就说,朝廷的指令,地方并没有统一执行好。
1885年,清*成立海军衙门,主管全国海防建设。原解南北洋收支的海防经费拨归海军衙门收放。海军衙门的经费来源,除常年海防协拨外,还在开办时从其他方面筹集总计300余万两。
总体来说,建设北洋海军的全部开支,包括20年的海防协饷、购买军舰以及官兵薪粮和日常费用等,共用银3500万两,占同期国库开支的2%左右,远远低于陆军的军费开支。但对于一个近于崩溃的封建国家,仍是不胜负担。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有个疑问:海军衙门一直说缺乏经费,那么,他们筹集到的款项是否都用到海军事业上去了呢?
1885年,慈禧太后考虑到光绪帝即将亲政,自己归政后若要重修圆明园,不但国家财力难以支持,同时又会遭到反对,于是在当年6月21日下懿旨重修三海。根据档案记载,事实上工程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动工。
三海工程包括北海、*所有的殿宇、房屋、道路、河池、假山、堤泊、电灯、铁路等,全部工程有100多处,整个工程经费总额在白银600万两左右。从1885年至1895年10年中,三海工程共计挪借海军衙门经费437万两。
在“人治”社会,最高统治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巧立名目,以避开制度对其的束缚。海军衙门所垫的款项虽然后来如数归还,慈禧太后孜孜以求的三海工程也如期竣工,但拆东墙补西墙,受损的却是海军。
在清末,由于海军经费一直无法完全按照计划拨付,李鸿章一直与各地督抚、总理衙门、海军衙门和户部有着打不完的口水仗。
1891年5、6月间,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后请于烟台、胶州口添筑炮台。清*批准了他的请求。但差不多在同时,户部决定将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械器暂停两年,所省资金解部充饷。
又过三年,1894年5月,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李鸿章再次校阅海军。他上奏报告,称西洋各国船式日新月异,即日本蕞尔小邦,犹能节省经费,岁添巨舰。中国自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来,迄今未添一船,恐后难为继。
主持停购军舰决策的,是户部尚书翁同龢。翁同龢是同治、光绪两任皇帝的师傅,作为正统士大夫的魁首,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责任感。但这次停购外洋枪炮的决策却给海军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户部为停购的辩解是:部库空虚,海疆无事,明将南北洋购买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借资弥补。
李鸿章和翁同龢之间的扯皮,代表了不同派系不同的利益集团,导致的军购停顿对晚清海防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