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杀了多少大将?悲剧皇帝崇祯的末日疯狂

乾清宫的悲剧很多,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和末日疯狂之悲,是悲剧中的典型。

北京有句民谚说:北京城前三门,东面亡明,西面亡清。什么意思呢?北京城的前三门,东面叫崇文门,明朝亡于崇祯帝;西面叫宣武门,清朝亡于宣统帝。当然,这是个巧合,也是后人的附会。大家听了,一笑置之。

崇祯帝即朱由检,明代末帝,年号崇祯。他的父亲是泰昌帝,就是那位登极一个月,八月初一日隆重登极称帝,九月初一日吞下红丸归天,演绎成“红丸案”,39岁就死去的薄命皇帝。泰昌帝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早殇,只剩下朱由校(天启帝)和朱由检(崇祯帝)。天启帝朱由校16岁继位,在位7年,23岁死去。天启帝有三个儿子,都先他而死,所以他死后没有儿子继位。按照明朝朱家皇帝的家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没有儿子由弟弟继承。天启帝没有儿子,死后就由皇五弟朱由检继承,这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帝朱由检,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六年(1626年)搬出皇宫,到信王府。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死,崇祯帝立。崇祯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做皇帝,因为皇兄天启帝朱由校死的时候才23岁!朱由检18岁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

崇祯帝的生母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泰昌帝的后妃说起。《明史·后妃传》记载,泰昌帝生前一妃、五选侍,都是悲剧结局——太子妃郭氏未及封后即病死;天启帝生母王选侍,也早死;东李选侍,魏忠贤乱政,愤郁而死;西李选侍,因“殴崩圣母(天启帝生母)”也没有好结果;赵选侍,因得罪魏忠贤和客氏,被“矫旨赐自尽”——“西向礼佛,痛哭自经死”;还有一位就是崇祯帝的生母刘选侍。

崇祯帝生母刘氏命运悲惨,死后被秘葬于西山,朱由检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

崇祯帝生母刘氏,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海州区)人,后隶籍宛平(今北京市)。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1611年)十二月生朱由检。不久,失宠,受到切责,惊吓病死。夫君后悔,怕父皇万历帝知道,便秘密葬于西山。这年,朱由检5岁(虚岁)。稍长大后,朱由检问身边近侍:“西山有刘娘娘坟乎?”回答说:“有!”他秘密地携带纸钱前往母亲坟墓祭奠。崇祯帝童年失去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大悲。孤独、惊恐的皇子生活,“三案”、复杂的宫廷纠葛,是形成崇祯帝孤僻多疑、刚愎多变性格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幼年丧母,身处深宫,崇祯帝幼年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性格。

崇祯帝的母亲,宫里称作刘娘娘。朱由检做了皇帝,问左右宫女等人,我母亲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来。有一位老宫女说自己曾和刘娘娘隔屋居住,知道刘娘娘长的模样。于是照这位老宫女所述,由宫廷画师画了刘娘娘的像。像画成,在隆重仪仗导引下,由正阳门经大明门,穿承天门过端门,迎往皇宫。崇祯帝在午门前,跪迎已故母亲的画像。崇祯帝见到母亲画像,往事回忆,思绪万千,悲痛欲绝,泪如泉涌:“帝雨泣,六宫皆泣。”(《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四)朱由检迎进母亲画像,悬挂在宫中。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幼年丧母对他的伤害至深。

崇祯帝登极后,很想有所作为,中兴大明皇朝。上任的第一板斧,砍向客、魏集团。客,是客氏;魏,是魏忠贤。这一举措,既得心应手,又颇得人心。当时真是人心大快、大快人心啊!但是,关内的农民军,关外的八旗军,两拳打击,双重困扰,导致崇祯帝内外交困,焦头烂额。本来,崇祯帝有志向,还算勤政,应当在“中兴之路”上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崇祯帝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事与愿违,出现悲剧。

崇祯帝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他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皇帝。崇祯帝认为:明朝覆亡原因,都由“诸臣误朕”!他到临死还不认错,也不自省。

许多人同情崇祯帝,认为他还是一个勤政之君,他的悲剧原因之一,在于“生不逢时”。时势虽不能违逆,但可以顺应。崇祯帝登极后,杀了太监魏忠贤,却启用太监高起潜等,对于宦官顽症问题,换汤不换药,改革无决心,仅做个案处理,没做制度改革。

崇祯皇帝在严峻形势面前,开始重用太监,1644年,他命高起潜监军山海关,太监杜勋镇守宣府,太监曹化淳守广宁门(今广安门),太监王承恩提督京师全城防守。太监杜勋到任宣府后,不率众坚守,却立即“降贼”。廷臣要追究责任,崇祯帝受太监假情报的蒙蔽,传旨:“杜勋骂贼殉难,予廕祠。”不仅不加惩治,还建庙祠祭祀。不久,李自成带着杜勋到广宁门外,还有原在西安的秦王,在太原的晋王,也被押在广宁门外。杜勋在城下呼喊,要进城,见皇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守城的是太监,见城下呼喊的也是太监,就把太监杜勋用绳吊筐提到城墙上,同入大内。杜勋见崇祯帝,“盛称贼势,劝帝自为计”。崇祯帝左右大臣,请扣留他们,杜勋说:“不可,如果不返,则二王危。”于是,将他们放出,还是用绳吊筐缒下。杜勋还在广宁门做策反:“吾曹富贵固在也!”鼓动大家都投降。不久,农民军攻打广宁门,就是这个太监曹化淳打开城门投降,此是后话。崇祯帝用人的一大特点是:对太监是三个字:信,信,信;对忠良大臣也是三个字:杀,杀,杀!

一杀王洽。明崇祯朝六部中的兵部,第一个下狱死的是兵部尚书王洽。王洽,临邑(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人,万历进士。王洽貌美:“仪表颀(qí)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清廉:“其廉能为一方最”,既廉洁、又能干,为一方官吏中最为优秀的。王洽官工部侍郎,主持部务。崇祯元年(1628年)十二月,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免,崇祯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崇祯帝任命王洽为兵部尚书。王洽上任不到一年,就是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八旗军由大安口攻入,过通州,到京城,北京戒严。十一月,崇祯帝深感忧虑,召集廷臣,商讨对策。这时,侍郎周延儒言:“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意思是说,当年蒙古俺达兵临北京城下,嘉靖帝下令将兵部尚书丁汝夔斩首——“即日斩于市,枭其首,妻流三千里,子戍铁岭”。官兵震动,敌军撤退。暗示这次皇太极兵临城下,首要的是将兵部尚书王洽斩首,以振奋将士守城御敌的决心。崇祯帝点头,将王洽下狱。王洽的兵部尚书,上任不到一年,虽有责任,却无死罪!次年四月,王洽死于狱中,死了还不算,还要“寻论罪,复坐大辟”——“大辟”,是古代五刑中最严重的一种,包括枭首、腰斩、剖腹、镬烹、车裂、磔死等,崇祯帝将王洽大辟处死。

二杀袁崇焕。袁崇焕也是挂兵部尚书衔、蓟辽督师,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老羞成怒,不听大臣恳请慎重,“敌在城下,非他时比”的谏言,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三杀陈新甲。 陈新甲,四川长寿(今重庆市长寿区)人,万历举人,知晓边事,以才能著。史书称他办事干练:“军书旁午,裁答无滞。”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为兵部尚书。明朝自弘治以后,非进士出身,不能官尚书。但形势危殆,诸大臣不愿任兵部尚书,陈新甲才获任此职。当时的局势,南北交困,内外危机。崇祯帝开始秘密同皇太极进行议和。陈新甲为兵部尚书,受命遣使关外,负责这项工作,但朝廷官员不知。崇祯帝先后手写书信数十封,交陈新甲同皇太极联系,告诫他千万不能泄露。一日,陈新甲所派遣的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回京,以机密文件报告。陈新甲深夜看完报告后,没有收起来,放在几案上。第二天早晨,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塘报稿(“塘报”相当于现代的《内部简报》),交付出去,进行抄传。于是,朝廷上下,舆论哗然。崇祯帝下严旨,命陈新甲回奏。陈新甲不但不引罪,反而夸功——这就使君臣矛盾激化。崇祯帝览奏大怒,将陈新甲下狱。陈新甲在狱中派家人上下行贿求人营救,没有结果。有的大学士营救,说:“国法,敌兵不薄城,不杀大司马。”奏上,不听。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将陈新甲凌迟处死。

唐太宗说:用功不如用过。崇祯帝如有唐太宗的大度与胸怀,对王洽、袁崇焕、陈新甲等,不仅能用其功,而且能用其过,那么,大明*会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由自己演出“末日疯狂”的悲剧。

灭亡之前多疯狂,疯狂之后必灭亡。崇祯帝在灭亡之前,表现了末日的疯狂。

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主要有三股军事、政治*:第一股是以朱由检为代表的大明,第二股是以多尔衮为代表的大清,第三股是以李自成为代表的大顺(还有大西)。清朝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六十年的集聚,不仅建立八旗军队,而且建立清朝政权。特别是皇太极时期,关外军队先后六次,破墙入塞,骚扰中原,明朝政权受到极为沉重的打击。西北农民军揭竿而起,几乎同崇祯帝纠缠了十六年。大明、大清、大顺三股军事、政治*,到甲申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在大明、大清、大顺三角*决战的关键时刻,在明清之际的舞台上,崇祯皇帝的表演——不是智慧,而是愚昧;不是战斗,而是虚弱;不是镇定,而是焦躁;不是理智,而是疯狂。

一杀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天蒙蒙亮,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广安门。崇祯帝见局势危殆,对周皇后说:“大势去矣!”周后跪下磕头说:“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这时,周皇后边抚慰皇太子和两个儿子,边恸哭。她派太监将儿子送出宫。这时,崇祯帝命令周皇后自裁。周后回到北屋,也就是坤宁宫,哭泣着,关上门。一会儿,宫女出来奏报:“皇后领旨!”就是大明崇祯帝的周皇后自杀了!

二杀贵妃。崇祯帝逼周皇后自杀后,又逼宠爱的袁贵妃自杀。袁贵妃被逼无奈,上吊自杀,但绳子断了。她初虽断气,一会儿苏醒过来。崇祯帝见袁贵妃没死,挥剑砍到她的肩上,袁贵妃惨遭宠爱自己的皇帝夫君砍伤。崇祯帝又挥剑砍他的数位妃嫔,有的被砍死,有的被砍伤。

三杀公主。崇祯帝怎样对待公主呢?他有六个女儿,此前已经死去四位,此时还有两位公主。这两位公主,一位是长平公主,十六岁,已经与周显订婚,本来要结婚,因北京告警,就暂缓婚期。这天,崇祯帝砍死袁贵妃、砍伤妃嫔后,提着宝剑,来到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长平公主听说城已陷落,皇后上吊自杀,自己正惊恐万状、六神无主的时候,皇父来到宫里,急忙牵拉皇父的衣服,哭哭啼啼,哀求庇护。崇祯皇帝没有安慰一句女儿,反倒无情地说:“汝何故生我家!”对一个十六虚岁,不懂世事的女孩来说,是何等的无情!你崇祯皇帝是长平公主的生身父亲,没有父亲之因,焉有女儿之果?崇祯皇帝不等女儿回答,便举剑砍向长平公主的肩膀。一剑挥去,砍断左臂。可怜长平公主,连惊带吓,出血过多,昏睡五天。清顺治帝进京,长平公主请求出家为尼,清帝不许!命周显仍娶公主,并赐给土地、府邸、车马、金钱等。公主因父母已亡,自己断臂,惊恐未定,忧惧生病,一年后病死。(《明史·公主传》卷一百二十一)另一位是昭仁公主,住在昭仁殿。崇祯帝来到殿中,又挥剑砍向这位可怜的小昭仁公主!

崇祯帝有七个儿子,早殇四人,另三人:明亡时长子十六岁,三子、四子都不知所终。太子的下落,一说城破后被李自成军捉住,李自成撤退时逃出,不知所终。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明亡,自大学士范景文以下死者数十人。而宫人的命运更为悲惨。魏氏,见大军入宫,大声呼喊:“我辈必遭贼污,有志者早为计。”遂跃入御河而死,从死者一二百人。宫女费氏,年十六,自投井。被捞出,见其姿容美丽,互相夺抢。费氏欺骗说:“我是长公主!”李自成命太监来验看,证明不是。于是,李自成将她赏给将校罗某人。费氏又欺骗罗某人说:“我是天潢贵胄,将军应隆重婚娶成礼。”罗某人很高兴,置酒欢饮,喝得酩酊大醉。费氏怀揣利刃,直刺罗某人。罗某人断喉而死。费氏也自刎死。

最后自杀。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天昧爽,内城陷。崇祯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缢而死,太监王承恩从死。崇祯帝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

崇祯帝演出了历史悲剧——丢了大明*,成为亡国之君。这既是崇祯的悲剧,也是明朝的悲剧。崇祯帝临死冥顽不悟:明灭亡之因,“皆诸臣误朕”。果真是这样吗?七十岁的文渊阁大学士成基命,为了大明*,或痛哭伏宫外,或长跪会极门,自辰至酉,达十小时,崇祯帝仍不听谏,一意孤行。

崇祯帝最后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要谁灭亡,就先让他疯狂。

崇祯帝在万岁山(今景山)自杀,他在遗书里把国破城亡的责任都推给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