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美女与皇帝偷情15年后成国母 宋真宗传奇皇后

宋朝最具传奇色彩的皇后刘娥:在世人印象中,能当皇后的女子都应该是名门闺秀,至少也应该是贤良淑德,冰清玉洁。可是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刘娥,只是一个平民女子,如此还罢了,竟然还是已经嫁人的人妻二手货。可是宋真宗还是丢了魂一样迷恋上了刘娥,甚至对刘娥的老公都恩宠有加,实在是帝王气象,气度恢弘,非小民所能比。

刘娥离奇出身问题

在宋朝众多皇后中间,出身最微、经历最奇、权力最大、争议最多的,恐怕要属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刘娥的出身,是当时士大夫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宋史》说她祖籍太原,爷爷是将军,父亲是刺使,还在襁褓时,父亲就死于征战,母亲也撒手人寰,成了孤儿,后被好心人收养,长于益州(今四川)。不过,《宋史》的记载云山雾罩,语焉不详,除了的确在四川长大之外,其它线索皆无从考证。而司马光《涑水纪闻》则说:“章献刘后,本蜀人。”本来就是四川人,对祖籍太原说,明显表示反对,所以,那有名有姓的将军和刺使到底是不是她的亲人,还真难说,留下了千古谜团。

她与那位似父似夫的龚美的关系,也有点说不清道不明。《宋史》载:“蜀人龚美者,以锻银为业,携之(刘娥)入京师。”一个姓龚的男人,带着一个姓刘的女孩在京城打工,这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据说,刘娥“善播鼗”,擅长拨浪鼓,可以想象,银匠龚美拉风箱炼银子、美女刘娥拨浪鼓揽生意那动人的情景,颇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夫唱妇随的浪漫。

史料中比较真实的记载是,当时还在做太子的宋真宗机缘巧合见过刘娥,惊鸿一瞥,看上了她。对于“皇二代”来说,要么看不上,一旦看上,巧取也好,豪夺也好,拆墙也好,插足也好,纵使出浑身解数,也会要据为己有的。于是,太子送钱送物,给房给车,终于抱得美人归,把她接进了自己的襄王府,上演了一场东方版王子与灰姑娘的传奇故事。从此,太子心无旁鹜,对刘娥“宠幸专房”,夜夜笙歌,旦旦而伐,三千粉黛无颜色。

刘娥有什么本事?

刘娥有什么本事,可以让身份高贵,拥有无数美艳姬妾的赵恒爱上自己,并且愿意选择十五年偷情也不放弃这段感情呢?

刘娥遇上赵恒的时候,只是一个卖艺女。等到当了皇后修国史的时候,刘娥的出身就大不一样了。据说,刘娥是后晋后汉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之孙,宋太祖时期领嘉州刺史刘通之女,从小生活在四川。据说生刘娥的时候,母亲庞氏曾经梦到明月入怀,估计觉得是姮娥转世,于是取名刘娥。之后刘通奉命出征,可惜战死沙场,刘家因此中落。

算起家世,刘娥也算是名门之后,虽然中落,却也有些根基。可让后宫诟病,让士大夫不满的,主要是刘娥曾经卖艺街头,甚至已嫁他人。

传说中刘皇后的前夫名叫龚美,本是个走街串巷唱鼓词的。龚美为人机敏,也有些才学,虽然只是一个贫贱的唱鼓词的,但是打的一手好鼓,唱的一口好曲子,每次出门,都引来一大群的大姑娘小媳妇观看。刘娥也是其中之一。因为家道中落,母亲庞氏已经无法独立养育幼女,只能回到四川父亲家。可是父亲家也很拮据,刘娥从小不得不抛头露面做些活计,于是就认识了唱鼓词的后生龚美。两人一见倾心,龚美喜欢刘娥姿容姣好,刘娥喜欢龚美温柔贴心。从此两人经常幽会。

可是,刘娥家人不可能允许这门婚事,大胆的刘娥竟然和龚美一起私奔。为了掩盖行迹,龚美也放弃了唱鼓词,而改以做银匠为业。龚美心灵手巧,打造的银器倍受欢迎。一路走来,刘娥也打得一手好鼓,学会了许多鼓词。两个人每天走街串巷,刘娥唱鼓词吸引人群,龚美打磨银器赚些钱粮,两人生活贫寒,却也算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如果不是赵恒的出现,刘娥或许从此就跟随龚美,做一对最平凡的夫妻,了此一生。可是,世事难料,卖艺女转身竟然变成一朝国母,天上地下,实在让人慨叹。

当时的赵恒,担任开封府尹,因为府里要锻造银器,于是请来了在银器界颇有些名气的龚美。龚美很会奉承,和赵恒府中的指挥使张耆搭上了。从张耆口中得知,王子赵恒正准备选择一些侍婢姬妾,赵恒对蜀中的女子尤其感兴趣,龚美听到此话心中一动,匆匆忙忙就回家了。

龚美回到家中,嗫嚅之间,把王子赵恒选姬妾的事情告诉刘娥,想让刘娥充当蜀中女子,进献给赵恒。刘娥很是吃惊,王子赵恒对刘娥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自己卑贱的卖艺女怎么能够被看上?何况自己和龚美恩爱,又怎么能够舍弃龚美另寻高枝。可龚美一再表白,说自己不会介意,刘娥有绝色容颜,有过人见识,怎么能够一辈子困守斗室,做一个平凡银匠的妻子。两人几番痛哭,几番感动,但最终都决定,假称刘娥是龚美表妹,报名参加赵恒的选秀活动。

由于刘娥确实美艳动人,加上几年街头卖艺的生活,让刘娥有了其他士大夫家女子不一样的风情。刘娥知道男人们最喜欢女人什么样的眼神,什么样的衣着,什么样的姿态。而十五岁青春年少的刘娥,一举手一投足间那种柔媚,让生长皇宫的赵恒眼前一亮。此时的赵恒,也是十五岁,见惯了那些拘谨的士大夫家的女子,见到清纯和柔媚聚于一身的刘娥,一下子就迷恋上了,从此不能自拔。

卖艺女刘娥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王府中的大红人。而龚美也小心掩饰和刘娥的感情,为了刘娥,也为了自己的前途尽心辅佐赵恒。

可惜,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过了一年,太宗皇帝要给赵恒册立正妻,很多的矛盾就暴露了出来。赵恒的众多姬妾中,有位大有来头的人物,北宋开国重臣潘美的女儿潘氏。乳母秦国夫人和潘家交好,自然希望潘氏上位,对卖艺出身却备受赵恒恩宠的刘娥自然百般挑刺。有一次宋太宗闲聊时候就问:“我觉得最近一段时间恒儿有些精神不振啊。”秦国夫人趁机说,就是因为最近宠爱一个街头卖艺女刘娥,此女特别会来事。宋太宗大怒,命人立刻将刘娥遣送出府。赵恒无奈,只能把刘娥驱逐,册立潘氏作为王妃。

可是,赵恒并没有真的放弃刘娥,赵恒悄悄把刘娥放在自己最信任的指挥使张耆家中,让张耆和龚美精心服侍。两人从此开始了十五年漫长的偷情生涯。

当年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后六年便死了,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潘氏去世两年后,太宗又赐婚于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郭氏,。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

一直到十五年之后,赵恒即位。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娥,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此时的刘娥已经36岁了,可宋真宗一直对刘娥宠爱异常。无论有多少年轻貌美的妃嫔,宋真宗都视如不见,对自己的这位初恋情人始终如一。虽然世人都说皇帝薄情,可真宗却是例外。

至于龚美,也终于熬出了头。赵恒感激龚美十多年追随自己,并且一直好好照顾刘娥,当然,也为了封住大臣们的口,正式给龚美赐姓为刘。以后刘美就作为刘娥的兄长,开始了烈火油烹,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

卖艺女刘娥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王府中的大红人。而龚美也小心掩饰和刘娥的感情,为了刘娥,也为了自己的前途尽心辅佐赵恒。

可惜,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暂。过了一年,太宗皇帝要给赵恒册立正妻,很多的矛盾就暴露了出来。赵恒的众多姬妾中,有位大有来头的人物,北宋开国重臣潘美的女儿潘氏。乳母秦国夫人和潘家交好,自然希望潘氏上位,对卖艺出身却备受赵恒恩宠的刘娥自然百般挑刺。有一次宋太宗闲聊时候就问:“我觉得最近一段时间恒儿有些精神不振啊。”秦国夫人趁机说,就是因为最近宠爱一个街头卖艺女刘娥,此女特别会来事。宋太宗大怒,命人立刻将刘娥遣送出府。赵恒无奈,只能把刘娥驱逐,册立潘氏作为王妃。

可是,赵恒并没有真的放弃刘娥,赵恒悄悄把刘娥放在自己最信任的指挥使张耆家中,让张耆和龚美精心服侍。两人从此开始了十五年漫长的偷情生涯。

当年赵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后六年便死了,死时年仅二十二岁,无子。潘氏去世两年后,太宗又赐婚于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郭氏,。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秦国夫人。

一直到十五年之后,赵恒即位。虽然后宫三千佳丽,赵恒却并未忘情于刘娥,很快把刘娥接入宫里。此时的刘娥已经36岁了,可宋真宗一直对刘娥宠爱异常。无论有多少年轻貌美的妃嫔,宋真宗都视如不见,对自己的这位初恋情人始终如一。虽然世人都说皇帝薄情,可真宗却是例外。

至于龚美,也终于熬出了头。赵恒感激龚美十多年追随自己,并且一直好好照顾刘娥,当然,也为了封住大臣们的口,正式给龚美赐姓为刘。以后刘美就作为刘娥的兄长,开始了烈火油烹,钟鸣鼎食的贵族生活。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进入襄王府时还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妙龄少女,后来长期寄居张耆家,等到宋真宗登上皇位,她已经三十出头,所谓徐娘半老了。进宫之后,宋真宗对刘娥的感情不但没有因她年岁渐长容颜渐淡而稍有减少,反而历久弥深,从他对刘娥一系列煞费苦心的安排就不难看出:先把她晋封为二品修仪,很快又封为一品德妃,景德四年(1007 年),当父亲当年给他娶的郭皇后去世后,他又开始精心运作刘娥当皇后。

然而,刘娥的出身问题一直是摆在她面前的一条鸿沟。当宋真宗向大臣们提议她当皇后时,参知政事赵安仁就以刘娥出身寒微、不可母仪天下为理由,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他安排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封后诏书,杨亿甚至公然拒绝。在这件事上,大臣们的反对态度出奇的一致,即使有心支持宋真宗的,表面上也保持着反常的沉默。

在那个时代,血统问题既是伦理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这种问题上,要求大臣们让步,一致同意,几乎不可能,哪怕贵为天子的宋真宗反复做工作也无法做到。大臣们希望立沈才人为皇后,因为皇后不仅是皇帝的皇后,也是大臣们的皇后,沈才人出身宰相门庭,地位高,血统正,成份好,封她为皇后,无论从伦理道德还是政治角度来说,这都是表里相符、实至名归的。

大臣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心思,这让宋真宗一筹莫展,无奈之下,他索性将封后一事悬着,拖着,既不立刘德妃,也不立沈才人,与大臣们僵持着。直到大中祥符五年(1012 年),他终于下定决心,回避了朝臣公议的程序,特事特办,礼仪从简,只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了事,那些大臣们最后竟也无计可施。刘娥这位出身卑微的奇女子,终于在宋真宗的强力推动下,迎来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变,成了大宋王朝的皇后,这年,她已经四十四岁。

宋真宗对刘娥的一番深情,还表现在确定接班人的问题上。刘娥虽然是他“宠幸专房”的女人,但有些事情,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她的生育问题就是如此。当时,刘娥身边有一个姓李的侍女,大概看到皇帝皇后干打雷,不下雨,非常着急,便对皇后说梦到自己怀孕了。刘娥一下便听出了弦外之音,这种情况下,有什么法子比“借腹生子”还好呢?于是,皇后安排,皇帝很快就让李氏怀上了,生下一子,对外则说是刘皇后所生。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接班人宋仁宗赵祯。

一个女人,尤其是封建时代的女人,要得到一个权力至高无上男人的持久喜欢,那可不仅仅是长一张漂亮脸蛋、抛几个媚眼、扭几下楚女腰肢就能轻易做到的,对于这个女人来说,既要玉洁冰清,又要超凡脱俗,时常能够给皇帝以新鲜的感受;既要爱学习,又要会学习,随时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博览古今,眼光长远;既要有悟性,又要有德行,跟得上皇帝的思路,听得懂潜台词,能搭台亦能补台,及时救过补阙,让皇帝倚为智囊,同时还要得到周围的尊敬与钦佩,给皇帝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家庭氛围。总之,她必须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女人和妻子。

开宋朝皇后垂帘之例

纵观刘娥的经历,当初她应该文化不高,但从后来的发展看,她绝对冰雪聪明。《宋史》有这样一段关于她的评价:“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闱事有问,辄傅引故实以对。”根据这段话,至少能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刘娥有悟性,爱学习,不仅学习书本上的,还对朝廷大事非常关注,博闻强记,能把书本与现实对应参照;二是宋真宗每天通过奏折了解到的天下事,很多告诉了刘娥,她都记在心里,说明她是个有心人;三是宋真宗在处理某些朝廷大事的时候,常常同刘娥交流看法,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她往往能把以前的同类案例告诉宋真宗,说明她对知识能做到融会贯通,掌握了不少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与技巧。

大约从天禧四年(1020 年)开始,由于宋真宗中风在床,不能坐朝,便将政事交刘娥处理,“帝久疾居宫中,事多决于后”。宋真宗在床上一躺就是几年,这期间,作为皇后的刘娥,不但要照顾生命垂危的皇帝,还要教养年少的太子,更要决策天下大事,真是内外兼顾,日理万机,对于刚刚直面国家大事的她来说,可谓小试牛刀,但她也的确没有使宋真宗失望。

皇帝有病,大臣就会闹政变,这几乎是人治社会下的条件反射。台上的宋真宗奄奄一息,台下那些人就开始搞阴谋诡计,甚至磨刀霍霍了。当时,寇准任宰相,但他嘴巴不严,把还没议定的朝廷大事提前泄密,因而被罢,由丁谓接任。太监周怀政想浑水摸鱼,秘密策划废除刘后,诛杀丁谓,拥立太子,结果被人告发,身首异处。这些里里外外的变故,无疑给孤立无援的刘娥以生死攸关的考验,风声鹤唳之间,刘娥沉着地决策,果断地处理,招招精准,总算平稳过渡,足见其超常的胆识和魄力。

乾兴元年(1022 年),宋真宗病逝,太子继位,即宋仁宗。由于宋仁宗年仅十三岁,少不更事,宋真宗临死前遗诏说:“尊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于是,刘娥由皇后变成了皇太后,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真正决策人。当时,为了太后与皇帝如何坐朝,大臣们争议不休,宰相丁谓建议,朝会时,皇帝坐朝承明殿,太后另择地方听汇报。

刘娥认为不可,她说:“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宋仁宗与刘太后五天上一次朝,皇帝居左,太后坐右,皇帝称“朕”,太后称“吾”。从此,刘娥这位出身低微的川妹子,开始了长达十一年显赫一时的垂帘听政生涯。

十一年垂帘听政生涯

这十一年,刘娥既是决断天下大事的实际当权者,同时也是小皇帝的母亲,她丝毫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母亲的责任,要求宋仁宗随自己一起处理政事的同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她特意在崇政殿的西厢房,给宋仁宗安排了一个专门读书的地方,不断邀请全国最有名望的博学鸿儒,给他讲经习史,朝夕诵读,不但修学,而且修身,不但立人,而且立德,为宋仁宗这位后来的中兴之主,奠定了扎实的学问根基。

这十一年,刘娥女子当国,垂帘决事,天下大事并未因她是女流之辈而荒废,反而处置得当,政令畅通,“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称制,虽政出宫闱,而号令严明,恩威加天下。”对身边人和家里人,也都能掌握分寸,要求严格,“左右近习亦少所假借,宫掖间未尝妄改作,内外赐与有节……”(《宋史》)。

这十一年,刘娥权力如日中天,那些卖乖取巧的大官小吏便蜂拥而上,希望通过投其所好而从中渔利。小臣方仲弓上书,建议刘娥效仿武则天,为刘氏祖宗立庙,遭到她的怒斥;太常博士程琳敬献《武后临朝图》,暗示女子当国有先例,刘娥把图扔到地上,大声说:“吾不作此负祖宗事。”刘娥处在权力巅峰,始终以国家前途为重,以天下太平为重,没有枉法徇私,原则问题上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这是值得称道的。

然而,权力如同一个磁场,权力越大,磁性越强,磁性越强,负荷越重,有利也有弊。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不少人嘀嘀咕咕,批评太后专权,后妃干政;她六十大寿,孝顺的宋仁宗准备率百官给她行拜寿之礼,秘阁校理范仲淹认为这是皇帝家事,不必等同国事,上书反对;随着宋仁宗年龄的增长,要求皇太后还政于皇帝的呼声从未间断过,有的甚至给皇帝联名上书。可以说,在刘娥专心政事、辅佐少帝的这些年,朝廷上下对她的诟病与攻讦不绝如缕,而所有的指责,都是因为她的身份与性别,认为权力与身份不符,名不正而言不顺。

明道二年(1033 年),刘娥感觉大限已近,便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太庙行了祭祀之礼,接受了群臣赠予的“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尊号,随即还政于宋仁宗,实现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不久,她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五岁。她去世后,关于后妃干政的议论又甚嚣尘上,更有跳梁之徒告诉宋仁宗,其生母不是刘后,而是李妃,甚至说李妃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为刘后放毒,害得心力交瘁的宋仁宗情急之下安排人刨开李妃的墓,开棺验尸,上演了一幕幕闹剧。然而,这些最后都证明是子虚乌有的。

真实的情况是,刘娥表里如一,不仅视宋仁宗如己出,待李妃也如姐妹,生前死后的礼仪,皆如一品夫人。宋仁宗了解实情后,对自己安排的开棺验尸行为悔恨不已。

刘娥受命于危急之间,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处理国事,做到了内无大忧,外无大患,又能稳妥地交接政权,作为一个女人,实属难能可贵。至于围绕着她的一些非难与争议,也不过是源于对她身份的质疑罢了,最多也是曾在非常时期采取过非常手段,相对于她为赵宋王朝所作的贡献,不过九牛一毛,实在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