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的皇帝们缘何偏爱碣石山?

从秦汉至隋唐不到一千年的时间中,先后吸引了七个帝王登临碣石山,这七个帝王中包括了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四个政治家—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和唐太宗,另外三个是秦二世、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当然其中有几次与军事活动有关,如魏武帝曹操北征乌桓班师途中“东临碣石有遗篇”;司马懿是奉命讨伐公孙渊“经孤竹,越碣石,次于辽水”;隋炀帝是东征高丽分兵进军而“碣石道”;唐太宗则是东征新罗时“旌旗逶迤碣石间”。但除了这四次外,还有五个帝王登临碣石山与军事行动无关,如果纯粹是为了观赏“洪波涌起”的沧海奇观,那么有的是比碣石更好的观海胜地,为什么偏偏让碣石山出尽了风头?也许碣石山另有神秘诱人之处?

《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有这样一段话:战国后期“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上皆争传习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言,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云此三神山在渤海中”,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是什么人呢?据说,宋毋忌是《道经》里的月中仙人,羡门子高之徒是居住在碣石山上的仙人。所以,碣石仙山就吸引着后来中国历史上最雄才大略而又喜好神仙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来慕名登山求仙了。

秦始皇痴迷于长生不老,他命令徐福到东海寻仙,求长生不死之药,自己在宫中耐不住性子,干脆直接到碣石山,指名访求羡门、高誓诛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秦始皇在碣石山找不到仙人,就派方士卢生下海去找,有趣的是当年卢生从海上归来,居然带回了仙人赐予的信息,那就是“亡秦者胡也”的预言。于是就有了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的壮举。后来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指出,这个“胡”不是指匈奴,而是指秦始皇的宝贝儿子胡亥,也就是被赵高指鹿为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秦二世。

汉武帝也是一个迷恋“仙术”的皇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去泰山封禅之后打算亲自浮海去蓬莱仙山,求得长生不老之药。结果由于东方朔的劝告,最后没有去成,不过还是从海上北至碣石山,又是筑台,又是祈仙,搞得不亦乐乎,于是便有了流传至今的“汉武台”。

由于秦皇汉武的碣石求仙,极大地提高了碣石山的知名度,增强了碣石山的神秘感,其连锁反应就是随后的许多帝王争相效仿。他们企望在登临碣石山的过程中有幸碰见“仙人”或沾上一些“仙气”,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以至长生不死的目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帝王不远千里风尘仆仆、朝拜碣石山的缘故吧。

到唐代出现八仙传说之后,更加使碣石山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秘气氛,极大地刺激了皇帝的登临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