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狭隘的杨仪 诸葛亮临终托付大事的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要托付大事与杨仪呢?

诸葛亮去世前安排了后事,他让杨仪带领大军撤退回蜀汉境内,让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任务。不幸的是,杨仪、魏延二人一向不和,魏延不甘心受杨仪的调遣,于是烧毁了杨仪大军返回所要经过的栈道。杨仪先后派遣王平、马岱来抵御、追杀魏延,最终魏延被杀死在汉中,而他的头颅被杨仪踩在脚下,杨仪恶狠狠的骂道:“庸才,你现在还有什么能耐?”杨仪此刻完全是一副小人嘴脸,和诸葛亮高大的形象不符,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身后事寄托给杨仪?杨仪凭什么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赏识?杨仪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样子的?

一、人物出身

杨仪,字威公,荆州襄阳人,开始在荆州刺史傅群手下当主簿。后来投奔关羽,被关羽任命为功曹。次年,杨仪被派到刘备身边,和刘备讨论国家大事,他说出自己的意见,受到刘备的喜欢,被征召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汉中王后,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杨仪因为和尚书令刘巴关系不融洽,左迁为弘农太守,刘巴死后,杨仪才继续担任尚书。杨仪非常有才华,而且他的才华是定国安邦,因此他受到了刘备的重用。另一方面,杨仪和上司刘巴产生了矛盾,说明杨仪的心胸不够广阔。可能杨仪不愿意在傅群手下任职,就是因为性格的原因。

二、参与北伐

公元225年,杨仪被诸葛亮任命为参军,负责丞相府事务。公元228年,杨仪随诸葛亮进行了第一次北伐。两年后,杨仪被提拔为丞相府长史,并加任绥军将军。以后诸葛亮凡是北伐,杨仪都会随军出征。由于杨仪处理事情果断利索,丝毫不拖泥带水,因此受到了诸葛亮的喜爱。军中凡是有繁杂事务的,都会由杨仪来筹措。诸葛亮的两个参军马谡和杨仪,一个好论军计,另外一个善于处理内务,这两个人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左右手。但是一个纸上谈兵,另外一个心胸狭隘,看来诸葛亮的识人用人之明是比不上刘备的。

三、身败名裂

公元234年,杨仪随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并在诸葛亮死后负责带领大军返回蜀汉。因为杨仪和魏延的关系不融洽,因此魏延不愿意接受杨仪的领导,而诸葛亮生前对两人的矛盾就已经无可奈何。如前文所述,魏延最终死于杨仪之手。魏延死后,杨仪长时间积累的怨气释放出来,他的小人嘴脸暴露无遗。杨仪回到成都后,朝廷对他明升暗降,杨仪对费祎发怨气说:“如果我当时带领大军投靠魏国,就不是现在这种境地了。”费祎就把他的话原原委委报了上去,杨仪被革职为民,后来杨仪还口吐怨言,受到朝廷的缉捕,无奈之下杨仪自杀谢世。杨仪如果心胸再开阔一些,那么以他的才能就会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谨以此文送给心胸狭隘的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