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乾隆的圣旨 大清的皇室或将沦为平头百姓
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十五岁统一了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登上了汗位。两年之后又以“七大恨”诏书与大明决裂,开始他虎视中原的统一事业。
努尔哈赤的后金时期,统治基础主要还是军事农奴主贵族,他建立的八旗制度即管理军事,又管理政治和经济。而这些八旗旗主基本都是爱新觉罗的宗室贵族。
在努尔哈赤的子侄中,逐渐形成了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侄子)、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四大贝勒又称四和硕贝勒,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八和硕贝勒,或称八固山贝勒、八执政贝勒。但是其中以四大贝勒权势最为显赫。
到了太宗皇太极以后,宗室家族按照嫡旁亲疏慢慢分成了两支。凡是塔克世(努尔哈赤父)本支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凡塔克世叔伯兄弟支系的,归入“觉罗”。
在清朝建国之初,努尔哈赤的兄弟子侄中,除了因有罪被废以外其他都被授予爵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家的子孙越来越多,于是围绕着与皇帝关系的亲疏、支派的远近和出生的嫡庶,宗室内部的等级差距就慢慢拉大了。
清代宗室的爵位,因皇子年幼未封者不计,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十个名号。另外还有亲王嫡长子授世子,郡王嫡长子授长子,镇国公和辅国公又有入八分公、不入八分公之别(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把权力和财产分成了八份,入八分者均出任佐领以上职,可领旗下入户。不入八分者无此权力。凡是入八分辅国公以上,均归入八分之列)。
此外,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又各有一、二、三等,如此算起来,清朝的爵位共有二十等之多。
在爵位继承方面,除开国初期功勋卓著,或是皇帝特批破例爵位可世袭罔替,其他均是每代均降一级袭爵。这种袭爵授爵,都是严格按照嫡庶长幼的宗法原则进行。
比如,亲王嫡长子袭父爵,其他儿子授不入八分公,侧福晋侧室之子授二等镇国将军,妾所生的儿子授二等辅国将军,如此层层递降。
为了优待宗室,不至于到最后成了平头百姓,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皇帝颁旨,对爵位的承袭作了一些改动,即亲王的爵位世代最低降到镇国公为止,郡王到辅国公,贝勒至未入八分公,贝子到未入八分辅国公,如此等等,最低到奉恩将军,便可世袭罔替。
对于女子,到了一定年龄,按照其父族爵位高低和嫡出庶出,分别授予郡主、县主直至格格等名号,另外皇帝的女儿又有固伦公主(皇后所生)与和硕公主之分。
乾隆皇帝的这道圣旨对宗室的优待可见一斑,但是即便如此,根据爵位降等和嫡庶原则,还是有很多的宗室无法取得爵位,于是就出现了“闲散宗室”的称号。此外也有少量的爵位者因犯过失而削爵降为闲散行列的。
随着代代繁衍,闲散宗室的人数也在迅速增加。闲散宗室原来并无品衔顶戴。乾隆皇帝认为如果让他们等同于普通百姓,实在有辱于天潢贵胄的风度,于是赏赐四品顶戴和四品武职礼服的荣耀。
清朝还有著名的“铁帽子王”,其实铁帽子王是对清朝世袭罔替的俗称,就是到了哪一代也不会降级。铁帽子王的身份高贵,像铁一般牢固。在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一共出现了十二位铁帽子王。
获得此殊荣的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和庆亲王。这其中的头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统一入关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授封的,都属于军功授封,而后面四位则是因为和皇帝关系亲密而得封,属于恩封。
其中大贝勒代善家最牛,他一家就占了三个铁帽子,礼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都是他的家族子孙世袭罔替。
相比于明朝,清朝的这些皇子所不同的是,他们可以参与国家政治,为国分忧,其中不乏像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这样杰出的政治精英。而明朝的皇子皇孙都是坐吃山空,世世代代腐蚀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