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朝:卖国贼吴三桂其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历史上对吴三桂这个人的争议还是比较多的,有人说他是一个无耻的叛徒,有人说他是一个重情义的汉子,也有人说他是个有作为的军人。当然那是人们的看法,关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这件事作者我来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吴三桂是江苏高邮人,凭借着多年的军功得以不断高升。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发时,崇祯帝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他放弃关外的宁远城守备,入京“勤王”。吴三桂接到命令之后,带领关内外几十万军民西向,可是他逡寻再三,犹豫不决,走得很慢。终于等到京师陷落、崇祯殉难的消息传来,吴三桂遂调转马头返回山海关。为了要保全其身为一个军阀的既得利益,吴三桂不是归降李自成,就是投靠清军,这是他原本就举棋不定的事。其实,举棋不定的不只是吴三桂,还有李自成,还有多尔衮。这几个人都在虎视眈眈的看着大明这块肥肉的人。
多尔衮搞不定的是怎么打?毕竟山海关位于从东北进入华北的咽喉。正因为山海关居显扼要,一向以来,清军无法长驱直入,要打,只有绕道蒙古过长城,以游击围点的战略南进。皇太极所谓:取北京如伐大树,先从两边砍,则大树自仆。
不过,崇祯十六年仆倒的大树是皇太极自己,他死在沈阳,幼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对多尔衮来说,不只是怎么打,还有打谁的问题。此际,陕西流寇终于从居庸关长驱直入,一举攻下北京。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明朝灭亡。
此前不多时,多尔衮刚接受了明降臣范文程的建议南向推进。当他率领十四万大军过辽河时,才知道李自成已于前一月攻占北京,明朝亡了。多尔衮转念一想,并不认为他能够从山海关西下,直迫京畿,所以也举棋不定起来。为了整体的战局着想,应该绕道蒙古、迅速出兵?还是保存实力、缓兵徐图?这更是一个两难。最后,另一个明降将洪承畴坚决主战,且以为事不宜迟。多尔衮才决定:准备攻打北京。
在李自成方面,打从进入北京之后,当然意识到吴三桂的重要。而从北京方面向关外望,山海关问题是背上的芒刺,不除不快,可是这里也有一个两难,是剿?二是抚?
李自成思之再三,终于考虑大军初定,应先先休养生息,便派人劝降吴三桂,议订犒银四万两、黄金千两,另有敕书一通,封吴三桂为侯。此外,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原先负责掌管京师兵马(卫戍兼后勤司令)已在北京被捕,李自成也叫他给儿子修书劝降。吴三桂无奈,决定投降。但是当他率部进京之际,走到永平府西沙河驿的时候,却突然调转马头,再次返回山海关。
对于吴三桂再次向后转,这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李自成军入京后,实行追赃助饷,狠狠修理了吴襄一顿,导致吴三桂反悔;另一种说法就是谍报传来:吴的爱妾陈圆圆为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劫了去,于是才有吴梅村的“冲冠一怒为红颜”。
另一个说法是吴三桂在西沙河驿遇上了个道士。
他对吴三桂说:无论投靠哪一边,都不具备道德的正当性。而道德评价却可能是由力量而定夺的。吴三桂最后的考虑显然是选择偎大边而已──一个以军事行动之成败为唯一考虑的决定。
吴三桂知道自己可能要背上千古的骂名吗?知道又如何?当年帮助赵匡胤打天下的大将曹彬就被耍过;赵匡胤原先允诺诸将,平定江南之后搬师回朝,大将封相,结果这事“黄”了。只赏赐了大笔金银,还说:“如今平定了江南就封相,那将来再平定了河东之后,我拿甚么封你们?皇位吗?”曹彬的感慨是:“做官不就是为了钱吗?有了钱,干嘛一定要封相呢?”吴三桂也许听说过曹彬的感慨,只不过曹彬愿意被政治领袖玩很多把,吴三桂则选择了自己玩。
其实吴三桂这个人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贪图荣华富贵,其实在吴三桂当上了平西王之后,不但做了许多利民的事,甚至想过,反清复明。也许当时的他只是想着一个军阀的利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