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国怎样灭亡的?马仲英率2千残兵剿灭东突国

马仲英,1912年生,原名马步英,经名索非尤。按马家辈分顺序,马仲英为"步"字辈,但因他与堂兄马步芳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故更名"仲英",以表示与堂兄一支族人从此决绝,互不相认。1928年3月,甘肃河州回民掀起反抗国民军冯玉祥部赵席聘(国民军第十七师师长),国民军怀疑马仲英父亲"通匪"将其枪决。正在青海陆军学校学习的马仲英联络"宁海军"中马腾等6人,在循化截杀国民军官员,抢夺枪支,追随者众多,短时间集合起上万人,遂成一支武装力量,号称"黑虎吸冯军"。马仲英因为年少有为,西北人按照称呼年轻人的习惯,叫他为"尕司令"。

1933年,马仲英率主力3000人第二次进入*,一路顺利抵达哈密,占领木垒河和奇台。同年冬,与张培元进攻省城,盛世才两面受敌,得到苏联支援,马部受挫,张培元绝望自杀。

然而很意外的是,被击溃的马仲英却派一个部下轻松占领喀什,把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给摧垮了。据英国驻喀什总领事汤姆森·格洛费的报告:2月6日,在没有遇到多少抵抗的情况下,大约800名回族士兵和1200名新兵就迫使1万人的叛军逃离了喀什。

1933年11月12日夜里,在一个名为“民族之夜”的晚会上,沙比提宣布成立“东突厥斯坦**”。他还宣布了所谓“东突国”的施政纲领和“宪法”,以及所谓“总统”、“总理”(即他本人)等。但是,这个“东突国”竟然连续两个月都没有最高*。沙比提所宣布的“东突国”“总统”霍加尼亚孜及“国家军队总指挥”麻木提等都是两个月后才从其他地方匆匆赶来的。

为了寻求国际认同,“东突厥斯坦**”派人前往英印、阿富汗等地开展活动,并通过驻喀什英国领事馆和来访的土耳其军政人士向两国求援。土耳其不乏有人认可这桩事,一些民间报纸大肆宣扬和鼓吹*事态的发展,但是土耳其*却没有公开承认。

在英国,“东突国”成立次日,以《泰晤士报》为代表的各家报纸开始报道这件事情。它们报道称,“喀什噶尔已经成立了一个以沙比提大毛拉为首的‘独立的’**”,还大肆喧嚣,英国*将要“邀请沙比提大毛拉派代表团访问印度及阿富汗”。

民国*

但是,由于此时日本已侵*国东北,英、美不承认日本制造的伪“满洲国”政权,为维护在华利益,英国认为必须维持和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可以偷着送卢比,但是绝不会公开承认“东突国”。

最后,“东突厥斯坦**”获得的只有刚刚上台的阿富汗19岁国王查希尔·沙阿的公开同情,但查希尔·沙阿以“承认东突厥斯坦独立为时过早”为由,拒绝正式承认“东突国”。当然还有两个秘密的收获,就是派出去的“使团”联络上了纳粹德国驻阿富汗大使,还联系上了日本人。

“东突国”满天下找“友邦”,但没有找苏联,这是有原因的。由于英国长期处心积虑的工作以及苏联建国初期残酷的内战影响,*尤其是*的暴动分子有着明显的反苏倾向。在*暴动人群中有大量被苏联内战、肃反波及的移民和中亚反苏分子。反苏力量一开始就是“东突国”一个力量源泉,也有着利用“东突国”打回苏联去的想法。苏联是无法容忍这一点的,为此,苏联一直直接支持控制着大部分*的金树仁政权。

在孤立无援、得不到认同的情况下,沙比提大毛拉仍沉浸在“东突国”幻想中,他们在喀什与和田发行了“东突厥斯坦**”银行钞票,还出版了《东突厥斯坦周报》、《独立》月刊等刊物,宣扬分裂,鼓吹“圣战”。为了实现梦想,沙比提大毛拉扩军备战,四处搜刮,处处劳役。更甚一层的是强行推行*法,设立宗教法庭,滥施肉刑……

1934年1月,马仲英率兵7000余人进攻迪化(乌鲁木齐),苏军派遣哥萨克骑兵和机械化部队约一个师兵力与马仲英骑兵开战,马仲英退往*,消灭了*分裂*在喀什的“东土耳其斯坦*”与和田的“回教国”,维护了祖国统一。

1934年7月,在*员张雅韶、吴应琪等人的影响下,由苏方代表、苏联驻喀什领事馆秘书康斯坦丁诺夫等人陪同,马仲英带蔡雪村、吴应祺、葛荠云及部分青年军官约280余人投奔苏联,学习政治、军事、俄语和文化等课程。

1937年,马仲英神秘卒于苏联,留下难解之谜。关于马仲英最后的结局,尚无人提供准确史料。主要流传着这样几种说法:一是在苏联空军学院学习驾驶飞机时失事而死;二是被斯大林处决;三是参加西班牙战争阵亡;四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