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想称霸 管仲竟然使出了这么一招?

政治上和军事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通过经济手段能够办得到。当今社会如此,古代社会也不乏见。齐桓公要称霸,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一阵唏嘘。迫于齐国政治高压和军事威胁,宋、陈、蔡、卫、郑等国家纷纷投了赞成票,推举齐桓公为盟主,承认齐国在众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不过,与齐国濒临、实力比较强大的鲁国却不依不饶,与鲁国交好的谭、遂等国也持反对意见。

谭、遂等国由于比较弱小,所以很快就被国富兵强的齐国消灭掉,而鲁国却不容易对付。长勺之战,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的将齐国军队击溃。后来,齐国虽然数次打败鲁国,但鲁国依然保持较强的军事实力,依然充当着齐国称霸道路上绊脚石的角色。尤其是发生在齐桓公五年的曹沫劫盟事件,不仅让齐桓公大失颜面,而且还*归还了鲁国的被占领土。

打又打不垮,劝也劝不服。鲁国软硬不吃,这让一心称霸的齐桓公感到郁闷透顶,一筹莫展。齐相管仲决定另辟捷径,他结合当时两国经济方面的实际情况,想出了一条围绕齐纨、鲁缟发动两国经济战的奇计,即通过对鲁国实行经济制裁,达到让鲁国屈服的政治和外交目的。纨,是一种细致光洁的白绢,主要生产于齐国临淄,因此有“齐纨”之称;缟,则是一种细白的生绢,生产地主要集中在鲁国曲阜,“鲁缟”之名由此而来。齐、鲁两国由于比邻,所以两国的特产经常贸易往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把鲁国搞败,首先就应该把鲁国的经济基础搞垮。为此,管仲请齐桓公带头穿缟做的衣服,命令大臣们也要穿缟做的衣服,于是齐国百姓也都纷纷效仿。一时间,缟服遍及齐国。与此同时,管仲下令一概禁止齐国百姓织缟,所有缟一律从国外进口。于是,鲁缟供不应求,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便主动放弃了农事,一窝蜂的织起缟来。管仲又派人贴出告示: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得三千金。这样一来,更给鲁国的织缟热情热加了催化剂。鲁国百姓见钱眼开,鲁庄公也贪图赋税,放任全国全力织缟,不再种粮食。于是,鲁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纺织狂潮。如此一来,鲁国原本肥沃的田地都荒芜了。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正当鲁国百姓拍着腰包偷笑的时候,管仲却突然下令封闭齐国所有关卡,不让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齐桓公和大臣们一股脑的改穿齐纨做的服装。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开始大流行,无人再穿缟衣了。这一下,可苦了鲁国*和鲁国百姓。由于两季庄稼没了收成,堆积成山的缟却卖不出去,换不来粮食,百姓顿时陷入了饥饿之中。鲁庄公发现中了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为时已晚,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管仲借机把粮价一提再提,把鲁庄公搞的内外交困,火急火燎。迫不得已,鲁庄公主动派人向齐国求援,请求借粮,并表示今后愿听齐桓公调遣,最后签订了尊奉齐桓公的协议。

通过“齐纨鲁缟”这种外贸阴谋和经济制裁,管仲彻底摆平了鲁庄公,为齐桓公称霸道路清除了第一块绊脚石。此后,管仲又运用同样的原理,通过高价采购楚国的生鹿、代国的狐皮、衡山的械器等经济手段,制服了楚国、代国,吞并了衡山,最终辅佐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首霸梦想。

齐纨鲁缟的故事,展现了管仲以经济为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征服敌国的高明智慧。虽然按照道德的观点,招数确实有些损,但结合当时诸侯争霸的具体历史情况,管仲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更为重要的是,管仲深谋远虑、统筹规划的思维方式,值得后人领会学习和一定条件下借鉴。而从鲁庄公的角度,教训则是深刻的。一个执政者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和局部利益去考虑问题,遇事缺乏冷静,就会人民的利益蒙受巨大损失,甚至会使国家陷入一蹶不振的历史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