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忽必烈违背成吉思汗遗志将佛教立为国教?

元朝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秘而活跃的朝代,一度将中国的边疆拓展到北海、鄂毕河一带。而这时期的宗教也在碰撞中进行着融合。说起元朝的宗教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元朝历代君主皆崇佛教,但元朝初期的宗教政策却是兼收并蓄,不管佛教、道教、*皆是照单全收,并未打压某一家。成吉思汗就曾亲近过佛教的海云禅师和道教的丘处机道长,并且还曾命其后裔给诸宗教以平等的待遇。

但元朝后世统治者为何违背成吉思汗各宗教平等待遇的初衷,立佛教为国教了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元朝四次著名的官司——佛教和道教的大辩论。

事情的起因是,全真教主*常根据西晋王浮所撰的《老子化胡经》绘制了《老子八十一化图》,并在朝野广为散发。这一举动引发了以曹洞宗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徒的强烈不满。为何道家的几幅图会引发佛教如此大的反对呢?在这里给大家插播一个小故事。

王浮是西晋惠帝时的一位道士,因其常与沙门帛远争邪正,遂著《老子化胡经》,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以谤佛法。这卷经曾引发佛道之间的激烈冲突,唐高宗、中宗都曾下令禁止。所以*常绘制《老子八十一化图》的行为会引发福裕长老等人的反对也是必然的。

气愤的福裕长老向当时的元君主蒙哥汗汇报了此事,请蒙哥汗来主持公道。元朝前期,统治者虽然对佛教有好感,但整个宗教政策相对宽松,对各个宗教多是兼收并蓄。蒙哥汗为公平起见,便建议佛教和道教展开一场大辩论,真理自然在胜者一方。

于是佛道双方分别在1255、1256年展开了两次大辩论,由佛道双方领袖一对一展开辩论,最终皆以佛教胜出告终。1258年,双方改变了1V1的辩论方式,展开了一次阵容空前的大辩论。佛教一方以少林福裕长老为首,那摩国师、八思巴等藏传佛教僧侣助阵,合计三百余僧;道教一方,则以继任教主张志敬为主,合计全真教徒200余人,此外,还有官方、文人代表的裁判200余人。由双方各出17名辩手,并在赛前约定: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而为僧。结果,双方的论争以道家失败告终。道教17位辩手遵照约定皆脱袍弃冠落发为僧。蒙哥汗下令焚烧道教伪经45部,并归还侵占佛寺二百三十七所。

1280年,佛教要求朝廷追究被蒙哥汗禁断、但尚存于世的伪经。次年,元朝廷命沙门诸僧、翰林院文臣和道教等人会集长春宫,考证道藏诸经真伪。释道双方论辩了数十日之久,终以道家失败告终。佛教敦促朝廷下令焚烧道教伪经,归还侵占佛寺。忽必烈说,“道家经文,传讹踵谬非一日矣。若遽焚之,其徒未必心服。彼言水火不能焚溺,可姑以是端试之。俟其不验焚之,未晚也。”于是命令道教诸派各推一人,佩符入火,自试其术。道教等人惊慌失措,承认:“此皆妄诞之说,臣等入火必为灰烬。实不敢试但乞焚去道藏。”

四次佛道的大辩论,皆以佛教的胜利告终,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佛教在元王朝的地位。元朝建都燕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帝师,统领天下释教。从八思巴开端,终元之世,历朝都以喇嘛为帝师。新帝在即位之前,必先就帝师受戒。

而元世祖忽必烈亦带头祟佛,于“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食”。忽必烈曾自述:“自有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蠲免之,并令缁侣安心办道。”此后,元代诸帝对待佛教,大都依世祖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