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功绩真相之助力李斯文字统一的形成!
尽管秦始皇统一古时候的中国,这是一个丰功伟绩,但是其过程在后世并不被称颂,尽管如此,秦始皇仍旧在有些方面的改革确实是对于历史进程很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促成李斯文字统一的进程!
在秦朝以前,文字的发展经过了商朝的甲骨文(因为流传下来的文字刻于龟甲兽骨上而命名)、周朝的金文(因为多见于钟、鼎等金属器具上而得名)。到战国时期,文字混乱得一塌糊涂,一个“羊”字就有20多种写法,到不同地方去买羊,买到的都不一定是什么东西。文字的统一迫在眉睫。
秦始皇是个非常勤于国政的皇帝,成语“衡石量书”就是说这个事儿。那个时候的书、信多用竹简。竹简是把一些不到30厘米长的薄竹片编在一起的东西,就在那上面写字儿。秦始皇每天晚上批阅竹简,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批相当于现在120斤重量的竹简,然后才能休息。历史上这么吃苦的皇帝还有清朝的雍正,他俩的寿命都不长,和过度劳累有一定的关系。
但要把文字统一成什么样子才好呢?秦始皇让大臣们研究这件事儿。丞相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这三个人是当时的文化权威,他们都在金文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了省略改进。于是,秦始皇让李斯负责组织人手进一步研究。李斯把新研究的文字拿给秦始皇看后,秦始皇非常满意,给文字起了名字叫“小篆”(甲骨文、金文等之前的文字被统称为“大篆”)。现在所见的篆书多为小篆或者在小篆基础上加以演进的。
小篆是高宽比为三比二左右的瘦长的字形,笔画横平竖直、圆润均匀、线条流畅,结构平衡对称,布局上紧下松,多数的字下面都有长长的脚,就像一个身材高挑的人站在那里一样,极富美感。但小篆的缺点是不仅笔画复杂,而且书写要求较高,这就带来写字效率的问题。在有急事儿的时候,写起来实在太慢。一个叫程邈的人就因为文书写得慢被关进了*。
程邈从小就掌握了书写的本领,并能熟练地用刀刻字,这在当时并不多见。他本来是一名狱吏,因为有写字刻字的技艺,又十分勤勉,被选拔到秦始皇身边负责写文书,这对当时会写字的人来说是件很光荣的事情。可是好景不长,一次因为战事紧急,秦始皇要求下发的文书要在两个时辰内抄完,但因为工作量太大,实在无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贻误战机,程邈被下了大狱,而且一关就是十年。
换成普通人,这种*的生活早就意志消沉了,但程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他反复思考文字书写的问题,因为长期在底层官吏中工作过,他尤其能体会书写缓慢带来的工作辛苦,理解工作效率提高的必要性。他回忆从金文演变而来的各国文字,揣摩它们的特点,试图找到一种清晰简捷的快速书写方式。
皇天不负苦心人,程邈在前人文字的基础上进行革新,终于找到了一种全新的书写方法。这种字体呈宽扁的形状,横长竖短,与过去的文字相比,它删繁就简、变圆为方,十分便于书写。这个时候,秦始皇也一直在为小篆的书写速度问题而苦恼,要求丞相李斯再想想办法。李斯收集到程邈用新字体书写的三千多个常用字后,呈献给了秦始皇。秦始皇试写了几个字,觉得非常可行。因为古代的衙役被称为隶卒、徒隶,所以秦始皇给这种文字起名叫“隶书”。
隶书产生后,大大提高了写字速度,解决了书写方面的实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