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要斩草除根的朱棣有给大哥朱标留了一脉香火?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就为二十四房子孙起好了二十个字派。各房都不相同,如长房太子朱标是“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朱棣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最后一个字则以五行为顺序,循环使用带有“火、土、金、水、木”偏旁的字。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最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八房岷王朱楩“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崇祯十七年,第九代岷王朱企崟(yín)被流贼所杀,岷藩王族至此终结。
岷王后裔有一支辗转迁徙到湖南长沙安沙镇棠坡,传到第十七代“镕”字辈,出现了一位大人物*。*的父亲朱宽澍、祖父朱访绪字辈完全依照老祖宗朱元璋制定的规矩取名的。
回过头再说长房朱标,朱元璋编制长房字派是花了一番心思的,“允文遵祖训,饮武大君胜。”这文风,显然是太祖亲为。
估计其它两千多个不重复的“高大上”文字应该是大臣“捉刀”了。长房这一脉人气明显不旺,还没等到老爹传位,太子朱标就生病早亡,朱元璋只好选择皇太孙朱允炆为接班人。
朱允炆和四叔朱棣斗了近四年,靖难之役后,朱允炆不知所终,与他同时失踪的还有他的儿子朱文奎。朱文奎为建文帝朱允炆长子,母皇后马氏。
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月晦日(所谓的“晦日”即阴历每月最后的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长孙的儿子出生,按理说看到第四代人,老皇帝朱元璋应该高兴才是,可他认为重孙出生在 “日月皆终,大凶之象。
”的“晦日”很不吉利,因此闷闷不乐。建文元年(1399年),朱文奎被立为皇太子,建文四年,七岁的朱文圭与父亲一同失踪。
《明史》关于这位太子的记载非常简单“太子文奎。建文元年立为皇太子。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
”有学者研究称,朱文奎从南京城水关御沟出逃,在兵部尚书廖平等护卫下去了湖北襄阳,后不知所终。建文年间,翰林院侍读史仲彬写了一本叫《致身录》的笔记。他详细记载了建文帝在其家乡湖南永州新田县石羊镇史家村避难,后又辗转云南等地。太子朱文奎是否与父亲同行?近年来,湖南永州一位叫史世冬的教师,在其族谱中找到明太子朱文奎的线索。《史氏族谱》记载:建文帝外逃后选择了永州,在史世冬远房先祖史仲彬家避难,一度被发现又去了云南,疑似把太子朱文奎寄养在了史氏一族。史老师进一步研究发现族谱中一个怪异的现象。有一个叫史惠通的人引起他的注意。史惠通生于明洪武二十八年,比朱文奎大一岁。
他出生时父亲史必情已经四十六岁,母亲李氏四十岁。史必情夫妇结婚二十余年没有生育,突然在四十多岁生了一个儿子?令人不可思议。
怪异的还在后面。《史氏族谱》记载:这位史惠通在永乐年间频繁搬家,首先从平乐迁往存头,后又迁居胡碑下村,再迁宁远何家山,又去了宁远下坠乡清水岭,再徙新田田头村,最后定居清水洞史家村。如此频繁搬家,似乎在躲着什么隐藏着什么回避着什么,会是什么呢?
更为奇怪的是,史氏一族一直以来就遵从“师水弥之卿,孙公可必士”的辈分字派,唯独史惠通一支字派与其他分支有别,是“应瑞经记,光明正大。
”还有诡异的,史惠通的后代均以他为始祖,祭祀时自古以来就不包括他的父亲史必情。家族相传,这个史惠通还交往了许多客人,常年与之来往,以至于死后葬在其家族墓葬群。史老师清晰记得,每年清明等节日,村民还要为这些史家的客人墓祭祀洒扫。
一个家族墓地竟然出现客人的墓葬,古来鲜有所闻,这是否就是《致身录》记载的追随建文帝逃亡的那二十二个大臣呢?有待考证。
对于大哥朱标的另外几个儿子,朱棣是如何处置的呢?朱标生五子,长子朱雄英早夭,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tēng)、四子朱允熞(jiān)、五子朱允熙。
朱允熥生于1378年,建文帝时封吴王,未就任。靖难之役后被贬为广泽王,改封漳州。当年九月被召回南京,以“不知反省,心生怨恨”等罪名废为庶人,*于凤阳高墙之内,称“吴庶人”。
1417年,蜀王子崇阳王朱悦燇逃到长沙,与谷王朱橞勾结,试图打着“建文君”旗号谋反,被蜀王告发。这件事发生不久,朱允熥暴病死亡。
朱允熞生于1385年,建文帝时封衡王,也未就任。靖难后被贬为怀恩王,后废为庶人,关押的凤阳,朱允熥暴亡之前就死掉了。
朱允熙生于1391年,建文时封徐王,靖难后降封瓯宁王,跟随母亲吕氏居住在朱标的陵园附近奉香火,永乐四年(1406年)二月,居住地“邸中忽火起,惊仆地,卒年十六。”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灾把母子二人吞噬了。朱标一脉还有人活着吗?有,不过这个人被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那就是前文提过的朱文奎的弟弟朱文圭。生于应天(南京),祖籍南直隶凤阳府。为明惠帝次子,母皇后马氏,兄朱文奎,史称建庶人。万历年间著名史学家焦竑(hóng)所著的《国朝献征录》(《明史》修订时,还参照过此书,后被清廷列为禁书)记载:朱文圭(1401——1457年)为建文帝次子,母皇后马氏。燕军入京,朱文圭才两岁,还是个无知的幼童。父兄逃跑了,母亲葬身火海,朱文圭成了孤儿,被朱棣长期幽禁在中都凤阳的广安宫,称建庶人。
由于朱文圭长期独处,每日除了吃喝拉撒睡,没有别的内容。以至于无法与人交流,终生丧失了语言能力。
朱棣命人给送食物,但禁止任何人同他说话。一个生于帝王家的健康儿童,被活活折磨成一个痴呆。天杀的朱棣,这种活法儿还真不如一死了之。
时光荏苒,岁月溜溜过去了五十五年,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再度夺回皇位,有过被蒙古人俘虏一年,被弟弟景泰帝幽禁七年的苦难经历。朱祁镇从热血少年,已然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青年。
有一天,他想起一个远房的族叔——被幽禁五十余年的建庶人朱文圭,就对吏部尚书李贤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李贤为英宗皇帝点赞——“此尧、舜之心也。”有人提出放了建庶人会发生变故,惹出乱子。明英宗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随后派内臣牛玉前往凤阳办理释放事宜。
明英宗对这位族叔关怀备至,命人在凤阳建了房屋,还给朱文圭娶了媳妇,以续长房一脉的香火。
考虑到族叔情况特殊,还派二十个专门看家护院的人,十余个照顾他的起居的婢妾。明英宗好事变成坏事,就像是把一只笼中鸟放生野外,这鸟十有八九会活活饿死。
一个常年处在封闭环境中的人,突然间令其*行动感到无所适从。连牛马都不认识,如何与人交流?五十七岁的朱文圭无法适应*的新生活,不久就病逝了。
朱文圭在这不足一年的时间,有没有可能留下后人呢?《国朝献征录》中还有猛料——天顺三年(1459年)十月,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上奏,请求把建庶人、吴庶人重新关押起来,但遭到明英宗拒绝。
注意!这时候“建庶人”朱文圭已经死了两年多,“吴庶人”朱允熥也死了四十多年。这里的建庶人、吴庶人又是谁呢?会不会就是他们的后人呢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司礼太监覃包等向明宪宗汇报:“建庶人、吴庶人两家衣料短缺,请求*发放。
”明宪宗命令工部妥善处理,及时发放衣物。这一时期,建庶人、吴庶人两家可以自己购买奴婢了,政治待遇未见好转,经济上已经接*民水平了。
弘治年间有个叫缪恭的草民,斗胆上书给明孝宗,请求给朱文圭的后人封王,奉祀明兴宗朱标。
这封信在通政司(信访办)就没过关,此人惹来牢狱之灾,明孝宗人好,没多久就把他当个屁放了
如果史学家焦竑的记载准确,那么朱标一脉的确是后继有人。
朱棣没有绝情到不给大哥留下一个后人的地步,有心斩草,无意除根。想想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回头过了奈何桥,见到老爹、大哥等也算有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