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福陵何来一百单八磴 神龟为谁流泪
从珠林路一路向东延伸过来,东陵路便开始进入视野,同时,这也昭示着你所处的位置由大东区步入东陵区。
或许因为东陵路是整个东陵区的缩影,它才会宽阔得如此豁达。车辆来往穿梭之间,流淌着的是古香古色的滋味。没错,在百年之前,这里便已被认定为“风水宝地”,也正是这个原因,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方才设置于此——这条东陵路的终点。
话已至此,想必对于东陵路名字的由来已经无需多言,正如同它名字中所昭示的一般,东陵路正是源自它终点的这座帝王陵寝——福陵。
福陵为何选址于此?
论规模,福陵不及昭陵,这并不奇怪,因为作为大清国首个皇帝,皇太极的陵寝规模毋庸置疑是无可匹敌的,但为何如此一个无论是规模还是闻名程度都远超于福陵的昭陵,却未能影响到其所在区的命名?而地处沈阳东郊的福陵却堂而皇之地将它所处的整个区域的名字称为东陵区?
想来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努尔哈赤虽未称帝,却是满洲开疆拓土的先祖,是皇太极的父亲;其二,福陵在当时的帝王风水学说来看,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何安葬于此?又是谁选定了这块风水宝地作为皇室的陵寝所在?
事实上,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都未曾于生前选定其陵寝的所在地,而是由嗣皇帝为其选址建造。福陵作为清代所建造的第一座皇帝陵寝,虽然典制未备且规模有限,但却独树一帜,因为,它是关外三陵中唯一一处完全按照风水学原理所选择的墓址。
相传,在努尔哈赤驾崩后,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称帝,皇太极四处派人寻找埋葬“龙体”的“吉壤”。过了许久,仍旧未能如愿找到一块称心如意的“风水宝地”。一日,他路过一处山麓,登顶观望,见一条长蛇和一只雉鸡正在嬉戏争斗。发现有人后,雉鸡立刻展翅飞上九霄云外,长蛇则化为一条光柱直冲天际。皇太极很是好奇,于是问身边随行的大臣:“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竟然能够出现如此奇妙的幻象。”大臣回答:“此地在明朝时被称作东牟山,老百姓叫它石嘴山。先王当年在此地与明军曾经交战,随后又将此地命名为天柱山。”
如此详尽的一番解答,让皇太极大为惊喜,随即他脑子里面萌生出了一个念头,便道:“游龙戏凤之地必为福地,想来乃是天造吉壤。而太祖也早有意愿,他将此山命名为天柱,所谓的天柱乃是古代神话中的擎天柱。想必这一处吉壤作为太祖的万年吉地足可保我大清*稳固,万世不绝。”
根据史书记载,天柱山古有“龙岗”之称。《盛京通志》载:“福陵,近则浑河其前,辉山、兴隆岭峙其后,远则发源长白,俯临沧海,王气所钟也。”1629年,皇太极把先王的遗骨迁至天柱山入葬。1634年10月,又按帝王礼制在陵地增建陵殿,种植松林,立石碑,雕石像,使陵寝粗具规模。崇德元年,帝始定太祖陵为福陵,封陵山为天柱山。福陵的建筑一直到顺治八年才完工,后来又经过康熙、乾隆两朝增修和改建才最后形成如今的规模体系。
福陵何来一百单八磴?
如此,在天柱山巅,清太祖努尔哈赤便有了一个永久的归宿。作为清代所建造的第一个陵寝,流传至今,福陵也已经积攒了太多的故事及传说。
过了神桥,若干阶梯便呈现于眼前,这正是这座古老的福陵以及所有清代陵寝中独一无二的建筑——一百单八磴。
福陵坐北朝南,其地势由南向北逐次升高,在神道与隆恩门之间,一百零八级台阶作为自然的过渡,隔断两者,营造出“一眼望不断”的效果,寓意着大清*万事一系。那么,这连接着隆恩门与神道的台阶为何偏偏要设置为一百零八级?
史料记载,其中一种说法与星宿有关,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就是这些星宿的下凡。如此,一百单八磴寓意着将天罡地煞踩在脚下,以保福陵平安无事,以此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
另一种说法与天地宇宙有关。寓意着帝王为天上最大的星宿,一百零八个天罡地煞星只能伏于脚下,借此显示皇权的威严。
而民间传说则认为,一百单八磴是受福陵总监工磕头的启发所修建。相传当年福陵在修建之时遭遇神仙显灵。寒冬腊月的一天,民工们正在工地劳作,忽然一声巨响,山石下窜出一条碗口般粗、十米多长的黑蛇,一片红光闪过,黑蛇不见了,上面的山石完好如初。总监工吓得连忙跪在地上给神灵磕头,头磕到陵墓设计的图样上,刚好一百零八个。头印一印挨着一印,就像是阶梯。修皇陵的师傅立即从中悟出了门道,就在陵园中修建了这一百单八磴,以此解决斜坡路陡的问题。
神龟流泪却为谁?
偏离了陵寝的*地带,有一处名为神龟流泪的景点,虽然不在陵寝的正*,但却能够作为一处景点所在,这其中是否也隐藏着某些故事渊源?
相传,在皇太极初建福陵的时候,沿袭了中原建造的规制,为父王努尔哈赤在陵区内立“神功圣德碑”,但却由于对汉族文化的不甚理解,把驮负石碑的龙生九子之一赑屃雕刻成了乌龟。
康熙帝东巡祭祖时发现了这一错误,于是立即命人将乌龟更换为赑屃,于是可怜的老龟在福陵忠心耿耿地与努尔哈赤的神功圣德碑相伴了近六十载,最终却被遗弃在西红门外。
老龟每天都伸着脖子凝视着东南方向,特别是阴天下雨的时候,老龟的眼中就会流出伤感的泪水。老龟怀着对努尔哈赤的无比忠诚和眷恋一直静静地守候在西红门外。从此,神龟流泪的故事便被后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马倌造马官桥的传说
资料记载,东陵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这里是老沈阳自汉代起通向东部乃至朝鲜半岛的重要通道。
清代,因福陵设置在东陵路的末端,所以成为皇帝祭祖谒陵的御道的一段。当时每年清明,清代官员都要去福陵祭陵。
清末左宝贵将军在祭陵时,因过河遇阻,由马倌铺石填道,后捐银修一座3孔20米长可并行两辆马车的石拱桥,后称马官桥。《沈阳县志》记载乾隆五十九年建第一座石桥,光绪十八年又修建此桥。
关于马官桥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在清朝年间,有一户姓刘的庄户人,他从小爱驯马,每天与马生活在一起,人们都说他能听懂马的言语,所以才能把马驯得这样驯服。
一天,清朝名将左宝贵要招选一名马倌,这位驯马出名的小伙子便一下子脱颖而出被选中,从此,他就成了真正的马倌。
到了春天,牤牛河沿岸嫩草葱绿,是放牧的好地方,马倌就经常到这儿放马。一天,马倌想渡河到对岸去放马,可是河水特别深,马倌趟过不去,坐在岸边想:我要是能搭一座桥就好了。
第二天,他带上工具来到河边,一边放马,一边忙碌着伐木架桥。一座木桥搭起来了,马倌不再为渡河而愁了。
有一天左大人去祭皇陵,他带着百余人马,抬着祭品前往东陵。来到牤牛河边,看到过河的人很多,却只有一座很窄的木板桥,很危险。于是他说:“一定要在这修座石板桥。”
从那以后,马倌就用自己的钱雇佣人修桥。周围的庄户人见他是为民造福,也纷纷捐献钱物。左大人知道此事后,派了不少工匠,调动了许多物资,帮助马倌修桥。没用多长时间,一座三洞石桥修成了。中间是大孔,两边各一小孔,在大孔上雕刻一条飞龙,在石板两头各修上两尊石狮,在桥头还立起一座五尺高的丰碑,上边刻着建桥的事迹及资助建桥的人的名字,以此作为纪念。
因为第一位建桥的人是马倌,人们就给这座桥取名为“马倌桥”,与马倌桥比邻的街路也随之称为马倌桥街,该地区被称之为马倌桥地区。几经风雨,历尽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倌桥”已经演变成“马官桥”,尽管如此,但那个关于马倌修桥的传说却一直都没有变。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用摊派土方的办法对该路进行过修整。东北沦陷后,伪满奉天警备司令部也对其进行过修建,但皆因标准低而缺乏养护。新中国成立时马官桥已经变形,路面大部龟裂,有些路段碎石外露,凸凹连片。
1950年东北公路管理总局对英士沟岭进行了改建;1953年,37公里黑色路面全部完成,成为全国第一条黑色路面公路。1957年因此路通努尔哈赤陵,也称东陵,得名东陵路。
随着历史年代的更迭,这条直通清太祖努尔哈赤陵寝的大路在历代祭祖帝王以及朝臣的脚下变得日益宽广起来,而这上面留下的脚印全都是那些与福陵有关的回忆。
一座皇陵,一段历史,一条街路,一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