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刚愎自用 但他真是擅自出兵北伐曹操的?

三国时期,关羽为了配合刘备在汉中的行动,在建安二十三年发动了若干进攻,而且这一行动很可能是得到了刘备的命令或允许的。关羽的进攻虽颇有声势,但因为投入的兵力不足,作战目的有限,基本上是袭扰性的牵制行动。曹魏方并没有予以特别大的重视,仅是调动曹仁一军到樊城加强防守。

关羽之所以投入的兵力不足,是因为要防备孙吴的需要。进攻方式上,是水军为主,进退比较方便,时间上主要选择从春到秋汉水水势较盛的时候。水盛则利于吃水较深的大船加入作战,如孙权给曹操的信中所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兖州刺史斐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近,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温恢传)

这里子孝和征南指的都是曹仁,一个是他的将军称号,一个是他的字。温恢说关羽今年会乘水而来,如果他不是未卜先知,那么大约是关羽之前有此行动规律。曹仁作为荆州守将,不可能连水盛利于水军行动这点都不知道。

为什么曹仁后来吃了个大亏,答案很简单,关羽这一次终于投入了主力。屠宛城的时候,曹仁看出关羽不过是小打小闹,陆战实力较弱,所以敢于离开樊城,和庞德一起镇压宛城的民变。但是,事情是变化的,起因是在孙吴方面。

"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南郡。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吕蒙传)

诡计多端的吕蒙称病离职,代之的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关羽松了一口气,终于把守备的兵马抽调到襄樊前线。另外,三月的时候曹操因夏侯渊定军山之败,率主力前往汉中与刘备作战;此时也是春水方生的季节,几方面因素加在一起,使关羽下了最后的决心,想拿下襄阳这个战略要地。

这样力量消长之下,曹仁支持不住,向曹操求援。曹仁上次在南郡曹仁被周瑜围城一年多,曹操都没派什么援军;这一次,曹操很重视,派了于禁领衔,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支援襄樊。"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各史书之所以没有写关羽的出兵时间,大约是因为关羽一直处于袭扰状态,所以无从明确起始时间。规模一直又都不大,所以史书上也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可写得事实。但是考虑到于禁的行军时间,曹仁的求援信路上的时间,曹仁作战变成不利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推论,关羽大举出兵的时间应该在七月份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前。假设关羽是个聪明人,选择在得知曹操主力前往汉中的情报之后大举行动,再有温恢关于"水生"的议论,这个时间也许是三月底或者四月(注意这里的月份指的是农历)。

曹操五月份从汉中撤军回到了长安,他派于禁出兵援助曹仁,结果于禁大败。关羽围襄阳,樊城差点失守。这一次终于牵动了曹操的几乎所有战略机动力量,徐晃带了一堆新兵蛋子援救襄樊,之后有徐商、吕建增援,再之后又有"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另外还有没来得及抵达的张辽和曹植等重量级人物: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曹植传)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张辽传)

关羽这下子真是捅了马蜂窝。关羽不想放弃似乎唾手可得的胜利,所以一直不肯从襄樊回军,终于得以让孙权抄了自己的后路。这里面守卫南郡和*的糜芳傅士仁的背叛打击尤为致命。

所谓关羽擅自行动攻打襄樊的流行说法,理由很不充分。一个所谓的证据是廖立的话:"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是关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擅自行动说法的持有者只看到了"直以意突耳"这句话,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断章取义了。实际上,要准确加以理解不看上下文是不行的,"直以意突耳"是照应"怙恃勇名,作军无法"还有"上庸覆败"的,意思是关羽自以为自己能打,就不好好处理同事和上下级的关系,凭借自己的性子来,把其他人都得罪了,结果是糜芳傅士仁潘浚孟达先后背叛,不但荆州完了,上庸也没了。

至于刘备诸葛亮为什么在汉中战事结束几个月之后对关羽没有施加援手,非不为也,是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