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价值或超马王堆 墓主直指西汉废帝

历时5年的发掘,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万件文物,创下多个首次和“考古之最”,并列入今年国家重大考古项目。有专家称,其考古价值超过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三堵悬乐,更是令人眼前一亮。根据当时的礼乐制度,三堵悬乐应为“王”所用,所有的文物都指向这座古墓墓主身份特殊。最令人惊奇的是,历经2000多年的世事变迁,虽曾多次被盗,但棺椁未被打开过,南方的地下水涌出也保护了这座古墓,让它今天能如此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预计本月14日,通过电视直播,市民就可以见证古墓棺椁重现天日的历史性时刻。

发掘

铁编磬:系全国首例,正在修复中

据介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多件出土文物创下了全国首例,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大墓5年的抢救性发掘过程中,国家文物局派出7名国内外考古界知名专家,来江西长驻工地指导考古发掘,时间长达七八个月。

专家组副组长张仲立今年1月来到考古现场,他表示,他来到现场后看到一万多件文物感到十分震撼。这些文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编钟和车马。“比如出土的编钟,两堵24件,保存完好,已经保存了2000年,现在仍可完整地奏乐。此外,还有一堵铁编磬,以前出土的常见的是石编磬,而海昏侯墓出土的是铁编磬,这也是我考古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这在全国应是首例!”

据了解,如今这堵铁编磬氧化程度严重,目前正在提取并修复。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虫草是一种名贵药材。而这种药材竟然在2000多年前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发现。据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介绍,墓内虫草出土的时候装在一个漆木盒内。 经过专家清理,虫草外形与现代人使用的虫草基本一样。杨军介绍,这也是江西古墓发掘中首次发现虫草的实物文物。“虫草保存的概率很低,能够历时2000多年,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在江西考古历史上还是首次。”他表示,这也说明西汉时期,虫草极有可能已成为名贵滋补药材。”

在我国,冬虫夏草仅产于青藏高原,冬虫夏草的原产地主要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海拔在3500米~5500米的高海拔地区。杨军认为,虫草的出土可以说明,西汉时期海昏侯所在的海昏国与虫草产地的贸易比较发达,而且海昏国对外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虽然虫草的使用情况还要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出土的虫草的确是如今人们熟知的虫草,那么,虫草作为名贵滋补药材应用的历史将被改写。

席镇:动物造型精妙绝伦,印证古人“席地而坐”

在汉代,人们普遍席地而坐,因此需要席镇来压住席子的四角,席镇就成为当时的常见家居用品。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就出土了鹿、雁、龟等造型的席镇,造型精巧可人,有的还镶嵌了宝石,十分名贵。

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以鹿、龟、雁等动物为造型的青铜席镇。龟形的席镇造型饱满,龟背上镶嵌了一些宝石,显得十分华丽。而小鹿造型的席镇,鹿首向前昂扬,身侧前腿蜷曲,后腿隐于身下,显得非常可爱精致。值得一提的是, 小鹿后背位置,有一凹槽。专家认为凹槽的作用是用于嵌入装饰物。这些动物造型的席镇造型生动活泼,构图紧凑,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除动物造型的席镇外,还出土了人物造型的席镇。

与“席地而坐”相对应的,是“分案而食”。分餐制,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从出土的汉墓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而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就发现了当年的竹席、草席及漆案等物,从侧面印证了古人“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生活习惯。

猜测

出土三堵悬乐,墓主可能就是废帝刘贺

历经5年挖掘,海昏侯墓迄今已出土1万多件文物,包括车马坑、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两架编钟、一架编磬、大量错金银、包金、鎏金车马器、乐器和图案精美的漆器。很多文物都指向墓主官职高于侯。

“按照《周礼》中的礼乐制度,“四堵(架)为帝,三堵(架)为王”。那么在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三堵悬乐,明显高于墓主是‘侯’的官职。”张仲立表示,之所以墓主为侯的身份却用了三堵悬乐,原因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的埋葬制度并不森严,某一代海昏侯为了彰显自己的声望打了个擦边球,偷偷给自己放了三堵悬乐,这种可能性比较小;还一种可能是墓主就是刘贺,当时他是皇帝的‘叔叔’,身份也特殊,从王至皇被废,后又封王,最后被贬至侯,所以当时皇帝是有可能会同意让其以三堵悬乐培葬。”

随着海昏侯墓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棺内是否会出现金缕玉衣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据悉,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对此,张仲立表示:“尽管我们发现很多文物指向墓主身份特殊,但棺内出现金缕玉衣的概率不大。”

传说

以前这里守墓的人都姓刘

海昏侯墓主墓区位于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这里的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在墎墩山及附近的田地劳作时,常能捡拾到古钱币和陶碗等文物,但他们从没想过,距离村子不到1000米的地方,竟安眠着一位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侯。

村民蔡安凤是土生土长的观西村人,他告诉记者,村民们传说,很久以前,这里还有守墓的人,都姓刘,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围着墎墩山附近搬迁过三次,还有的搬去了外地,再加上年代久远,海昏侯墓渐渐就不被人所知了。附近生活的村民,在田地耕作时,常能捡拾到古钱币,有些村民去墎墩山上砍柴时,也能捡到碎的陶片、陶碗、瓦当等物件,附近的山头还经常能看见盗洞。

揭秘

盗洞深14米,就在棺椁正上方

2011年3月2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群众举报,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东北约1000米处的墎墩山上,一座古代墓葬遭盗掘。专家组现场查看发现一个直径半米,深度14米的盗洞。

同年,一名文物贩子在市场准备出手一条纯金金龙,后被警方调查得知,该金龙来自南昌海昏侯墓区。“2011年春天,当地村民就反映,墎墩山上晚上有灯光,而且村里的狗狂吠。电工上山检查线路时,发现有个盗洞,”新建大塘坪乡党委书记熊慎湖介绍,随即村民向当地*报案,“很庆幸,要是再晚几天报案,说不定盗墓贼就把主棺给盗穿了。”

“盗洞打的位置很准,就在棺椁的正上方。棺椁外层覆盖了多层木头保护,盗洞已深至第4层木头,再深入1至2层就将触及主棺。所幸及时制止了盗墓者的行为,未伤及棺椁内部文物。”张仲立说。

“但棺椁内可能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完整,这与江西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有关。”张仲立说,地质运动造成了棺椁的坍塌。

地下水浸泡墓穴,防盗防腐蚀

事实上,古墓存在2000多年以来,已有不少盗墓贼跃跃欲试,试图打开棺椁。“早期人盗墓,发现墓穴注满水,不知如何处理,只能作罢。”张仲立说。

据了解,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以西汉海昏侯墓为核心,平面呈梯形,有长达868米、保存较完整的墓园墙,墓园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张仲立介绍,由于江南一带水系资源丰富,地下水上涌,导致如今大多数墓穴都被泡在水中。

“这水有好处也有坏处。”张仲立说,“尽管墓园的大轮廓还在,但由于水的冲击,内室很多墙壁都坍塌了。也正是因为墓穴内充满水,这种绝氧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墓内的文物才得以保护,腐蚀程度不高。”

进展

主墓推迟至11月14日开棺

目前,考古工作者已完成墓园、3座祔葬墓、主墓藏阁和1座陪葬车马坑的清理工作,正在进行海昏侯墓主椁室的清理工作。考古人员正在对主墓室的棺椁进行清理。

昨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了解到,考虑到天气等多方因素,南昌西汉海昏侯墓1号主墓开棺时间将推迟,初步预计在11月14日开棺。开棺当天,*电视台将与江西卫视联合进行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