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八大胡同厮混名妓的蔡锷是民国国葬第一人?

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今邵阳市)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政体的护国军起义。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蔡锷生在湖南省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里,幼年在私塾读书,成绩优异,12岁光景就考中了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学习期间受到梁启超的赏识和影响。

梁启超的革命情怀为蔡锷以后革命道路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全国上下掀起了反袁的声势。蔡锷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但由于自己受到监视,不能做出出格的活动。于是蔡锷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

蔡锷还常去北京八大胡同,并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蔡锷和小凤仙并没有存在什么‘恋情’,小凤仙也并不是什么“侠妓”。

1915年的袁世凯,权力虽已登峰造极,但还是有危机感。他深知,在共和*下,政党政治是大势所趋,自己这个军权人物势必只是一个过渡。所以,袁氏集团决定做一次危险的尝试,在推翻帝制仅四年后再恢复帝制,企图用世袭制永保自己稳坐*。

既然在战略上属险棋,在战术上就须周密盘算,见机行事。袁世凯在留意各方的态度,其中当然也包括蔡锷。此时蔡锷有三种选择:一、反对;二、保留意见;三、赞成。

第一种几乎可以不论,已有大计的蔡锷当然不可能在北京就把反袁挂在嘴上。第二种理论上成立,实际上不可能,因为对方要看的不只是态度,更是动机,保留意见就等于是反对,所以只能虚与委蛇。就在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成立不久,蔡锷在将军府领衔签名拥护帝制。

但袁世凯之识人,绝对高明、精到、通透,他不会轻信蔡锷的做秀,而蔡锷也深知这一点。袁世凯在小心地捕捉和判识蔡锷释出的信息。紧接着,蔡锷又现身八大胡同。老到的袁世凯当然还是不会相信一向克己严肃的蔡锷会就此纵情酒色,但他也看得出蔡锷的意思,那就是:帝制你要办便办,我不干预。

既然签名拥护帝制以及出入八大胡同都是做秀,是双方一种心照不宣的特殊对话,那就不必太当真。

很多人都相信蔡锷和小凤仙如胶似漆打得火热,并以此成功蒙蔽了袁世凯。这种英雄美人的演绎虽然美妙,但却严重低估了袁世凯,也不符合事实。

事实是,蔡锷虽涉足花台,但并不常去。据蔡锷长子蔡端先生回忆,其生母潘夫人给他讲过,有一次蔡锷陪家眷去看戏,开场前指着包厢里一年轻女子对潘夫人说:她就是小凤仙。

从这个细节里至少可以得出两个信息:一、蔡锷看戏是和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小凤仙出双入对,说明他俩的关系并不怎么亲密;二、蔡锷和小凤仙的交往并不背着家人。

小凤仙识英雄、重英雄。后来得于小凤仙帮助,蔡锷顺利逃离了北京。

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

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强大的军事起势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之后,全国讨伐袁世凯的力量越来越大,袁世凯在孤立无援中死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北京*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喉癌。

1916年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1917年,蔡锷魂归故里,北洋*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