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卜式因牧羊致富 从羊倌华丽转身为御史大夫
西汉年间,有一个人叫卜式,因牧羊致了富。有了钱的卜式,位卑未敢忘忧国。听说国家与匈奴打仗,国力日渐不支,他就赶往都城,上书朝廷,愿将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
这事在朝廷引起了争议。是啊,一个平民百姓,要将那么多家产捐给国家,所图何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使者前往问询。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放羊,没学过为官之道,不想做官。使者又问,家里难道有冤屈要申诉吗?卜式说,我向来与人无争。乡里中,贫穷的人我就接济他们,不良者我就开导他们,邻里都愿听我的话,怎么会被冤屈呢?使者说,既然如此,你捐那么多家产,到底是为了何事?卜式说,国家要抗击匈奴,我认为,有力的应该出力,有钱的应该出钱,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
使者将卜式所言禀报皇上,皇上又转告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可以作为天下楷模以扰乱法度,请陛下不要理会他。于是皇上很久也没答复卜式,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
卜式回家后,依旧放牧种田。过了些年,由于战乱加水灾,大批难民涌入河南,当地*财政拮据,无力赈济,卜式就拿出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皇上从河南呈送的捐献簿册上看到了卜式的名字,想起他就是前些年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于是就赐给卜式四百人的更赋钱,卜式又将其全都交公。那时的富豪为了逃避赋税,争相隐匿家产,唯有卜式热心为国分忧。皇上为了让天下人以卜式为榜样,就拜他为郎官。
刚开始,卜式不愿做官。皇上说,那你就到上林苑中,帮我牧羊吧。卜式这才应允,穿着布衣草鞋去了上林苑。在卜式的经管下,上林苑里的羊不仅愈益肥壮,且又繁殖了许多。皇上路过见了,不禁点头称善。卜式说:“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卜式的话,让皇上感到吃惊,没想到一个放羊的还能悟出治国理政的大道理,就封他为缑氏令,试试他的才干。在他的治理下,缑氏的百姓安居乐业。又调任他为成皋令,照样干得出色,经他管理的漕运,渐入历史最佳状态。皇上认为卜式为人忠厚朴实,就拜他为齐王的太傅,后来又转为丞相。适逢吕嘉谋反,卜式上书请缨以尽臣节。皇上为其精诚所感,拜他为御史大夫。
班超评价说,卜式就像被轻视为燕雀的鸿雁,奋飞的羽翼遭受困厄,满腹才华却混迹于猪羊之间,若非遇上好时机,怎么能达到这样高的地位呢?
诚如斯言。卜式能从羊倌到郎官,不经意间华丽转身,成为一个没有显赫背景的布衣卿相,实属幸运。但是,这条路刚开始并不平坦。想当初,卜式进京上书,请求捐家产支援前方战事,宰相公孙弘为何会心存疑忌,让皇上不予理睬呢?还不是因为卜式既非员外,又非乡绅,出身不够显达吗!从公孙弘的言行中,我们不难读出个中意味。公孙弘察人警觉而又慎重,显现出他从政经验的老到,而这种偏狭的老到,多半是受制于官场习以为常的积弊。说白了,无非是问出身、查背景、看来头。好在汉武帝察人不计出身重才德,否则,这个“孤独的牧羊人”不仅好心反被猜忌,善举难以遂愿,而且很可能永远埋没在草野之中。好在卜式禀赋淳厚,初衷诚挚,做不做官的倒也没放在心上。
纵观历史发展轨迹,这种官场积习一直没有根除,至今流弊犹存,在评议和提拔*的过程中时有发生。每当有新人上位,就连坊间也会打探一下,这人有什么背景,可见世俗是何等看重出身和来路。其实,在我国现代革命战争年代,有不少将才、帅才乃至谋略之才,都是放牛娃、放羊娃出身,他们加入革命队伍之初,似乎没有那么多讲究。如果也像公孙弘那样察人,他们又如何能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义无反顾地走上历史舞台,演绎出一幕幕恢宏壮观的精彩大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