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崇祯身边以身殉国的忠臣良将 数量还真不少

大明王朝的覆亡,是令人慨叹的。

然而,有些专家说,明朝的灭亡,那是腐朽的王朝已经走向了没落,明亡清兴,新陈代谢、王朝更替,中华民族则完成了一次华丽蜕变,又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新的光芒和色彩。以至于,对于崇祯自缢殉国一节,不无揶揄地说,崇祯帝搞得众叛亲离,到了最后时刻,只有一个小太监陪在身边,真正的孤家寡人也!言下之意,大明王朝的确是一个人人唾弃的陈旧、落后、反对的王朝,不值得留恋,不值得同情。

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

崇祯在自尽前一刻,也曾喃喃自语说:“朕待士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但是,他很快就给出了解释:“想来是他们不知朕的景况,所以不能前来殉难。”

崇祯帝的猜测对不对呢?

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从来就不缺少硬骨头的人。

而且,大明王朝养士三百年,在儒家道德规范下的培养出来的、以忠义自许的人不知有多少。

象史可法等等一大票英雄人物没有立刻追随崇祯帝于九泉地下,那是他们觉得大明王朝的北京城虽然丢失,大事尚有可为。

然而,当南明三帝:弘光、隆武、永历的相继败亡,以身殉国的忠臣良将比比皆是。

史可法明知事不可为,死守扬州,最终斑斑血泪染梅花。

清军下扬州、取南京。

钦天监挈壶官陈于阶慨然自缢、刑部尚书高倬仰药身亡。

户部郎中刘成治自杀之前,索笔题壁:“钟山之气,赫赫洋洋;归于帝侧,保此冠裳。”从容赴死。

国子监生吴可箕遥望清军如流入城,自投鸡鸣山关帝庙缢死。

中书舍人陈爊及和他的举人儿子陈伯俞闭门自尽。

户部主事吴嘉胤长衣博带,衣襟飘飘,谒孝陵、登雨花台,自绝于宋杨忠襄墓松树下,一如高僧仙去。

国子生王赞明亲自到相山挖掘自己的墓穴,穴成,徐徐起身,与亲友作别,说:“此地当往来之冲,吾不死于家而死于此,使过而见者有动心焉!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书龚廷祥整肃衣冠,别文庙;登武定桥,睹秦淮河而哭:“大丈夫当洁白光明,置身天壤;勿泛若水中凫,与波上下。”慷慨投水死。

甚至秦淮河百川桥下行乞的一个不知名乞儿,也悲愤于国亡,投淮河自杀。

主事黄端伯听说清军入城,端坐府门,巍然不动。

清军统帅多铎派人前来劝降,黄端伯将来人赶走,提笔在自己家门书一行大字,云:“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

多铎因此大赞:“南来硬汉,仅见此人。”

黄端伯被清军处斩之日,出通济门,到了水草庵,整肃冠履,昂首引颈受刃,说:“愿毕命于此!”从容就死的神态让行刑的刽子手心惊得手颤刀坠,观者千百人,皆持香哭拜。

被*在北京的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左懋第听说南京朝廷已经被灭,与随员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壬廷翰,守备刘统五人一同向多尔衮求死。

临刑前,左懋第问五人:“你们后悔吗?”

五人答:“求仁得仁,又什么好后悔的!”

于是,六人再向南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一同端坐慷慨受刑。

南京初陷,马士英议立潞王朱常淓监国,而等潞王降清、杭州失守,已经赋闲在家的名臣刘宗周推案大哭说:“刘宗周殉国的时候到了!”卧床绝食,滴水粒米不进,生生饿死。

与刘武周相同,相国高弘图听说弘光朝覆灭,悲愤绝食九日,于会稽城外竹林中的一座破庙里辞世。

兵部侍郎祁彪佳自沉于梅墅寓园别业梅花阁前水池中。有遗书留几上,其绝命词有云:“图功为其难,洁身为其易。吾为其易者,聊存洁身志。含笑入九原,浩然留天地。”

鲁监国兵败,兴国公王之仁准备率领自己残余部队与清军拼个你死我活。后经部将劝说,乘船数百艘,携带大批辎重由蛟门航海到舟山,准备同隆武帝所封的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

黄斌卿却是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他接收了王之仁携来的辎重,却出其不意地向王之仁的舟师发起铺天盖地的炮轰。

王之仁气得钢牙咬碎,却又无可奈何,为了留下抗清力量,他下令部下放弃抵抗,全部归附黄斌卿,却将自己家属乘坐的海船凿沉,让船内的九十三名亲属为国殉难,仅留下一条大船。

王之仁目送全家老小已经赴死,这才擦干眼泪,乘坐在仅留下的大船上,吩咐竖立旗帜,鼓吹张盖,驶往已被清军占领的吴淞江口。

吴淞总兵李成栋以为他是要来投降,便将他转送南京。招抚江南大学士,正为多一个同类而高兴,但王之仁却板起面孔教训起他来,说他不应该贪生怕死、投降清朝,骂他“认贼作父,先帝赠你高官厚禄,给你建立庙祠、以国礼祭拜你,抚恤你的妻儿老小;你忘恩负义,引狼入室,毁我大明诸帝陵寝,焚我大明宗庙,滔天之罪,远过于历史上的叛将李陵、卫律。”

数落了洪承畴一番,王之仁这才亮出自己此来的目的,他说:“我乃是大明王朝的方面军元帅,国家已亡,理应身死,只是担心丧身于大海,后世史家难以取证,所以特来南京,堂堂皇皇殉国。”

洪承畴恼羞成怒,下令将他杀害。

清军进占浙东府县,大学士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大理寺少卿陈潜夫等先后自杀。

督师大学士朱大典率领家丁死守金华。金华城破,朱大典不慌不忙,让家中的妇女先投井自殉,自己则携火绳与子孙、宾客聚于火药库中引爆殉国。

当世名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国也相当悲壮。

夏允彝殉国之时,夏完淳静立池边,亲历了父子生离死别的全过程,发誓要继承父亲的遗志,抗战到底。

夏完淳兵败被捕,在狱中谈笑自若,与难友义士吟诗唱和,并写下了《土室余论》、《寄内》、《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等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悲壮文字。

顺治五年,清郑亲王济尔哈朗大举入湘。

大明督师何腾蛟在湘潭为清兵所执,囚于城外慧德庵中。

济尔哈朗派人劝降,并致书称:“你如果肯顺应天意、知命降清,地位当不在洪承畴之下”。

何腾蛟将劝降书一丢,答:“何腾蛟少壮入朝为官,国家遭遇厄运,早在甲申三月,就该随先帝而去,之所以留着性命不死,是想效仿郭子仪中兴国家。可惜志大才疏,招致如此狼狈大败,负恩辱国,罪该万死,还怎么敢苟延活在人世呢!何腾蛟的头可断,心可剖,即使死了,还可以归附于先王先公!”遂拒绝饮食。

济尔哈朗知何腾蛟必不能屈,便吩咐士兵将他杀害于湘潭流水桥旁一个小坡下。

何腾蛟就义前,举手拍地,连呼:“可惜!”两掌皆碎。

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九月初,孔有德强攻湘、桂两省交境的要隘龙虎关(即原来的镇峡关)。

明永国公曹志建率部阻击,兵败,桂林震动。

两日之后,桂林满城军民,逃之一空。

大明兵部尚书瞿式耜一身明朝官服,危坐署中,屹然不动,静候清兵入城。

不过,黄泉路上,瞿式耜并不孤单。陪他一起赴难的人来了。

万历朝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时任桂林总督,本与开国公赵印选、卫国公胡一青连营于桂林之小榕江。在赵印选、胡一青等人奔窜逃命之际,张同敞对友人钱秉镫说:“事情发展到了这个地步,我只有以一死来报国。”钱秉镫劝道:“丢失的东西可以找回来,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张同敞黯然神伤,答道:“话虽如此,但以当前的形势来看,即使留下这条命,也难有作为了!”

听说桂林城内兵将已散,只有瞿式耜仍留在城内,张同敞遂从漓江东岸泅水入城,直入瞿式耜署中,口中大声呼道:“事态很紧迫了,先生可有良策免却桂林城这场劫难否?”

瞿式耜看见张同敞突然出现,先是愣了愣,随即大感慰藉,徐徐站起,劝道:“城在人在,城亡人亡,今日之死,乃是死得其所。我是桂林留守大臣,你不是,用不着陪死,赶紧走吧!”

张同敞正色答道:“要死就一块死。古人耻独为君子,先生怎么不肯让我与您共生死呢?”

瞿式耜听了,哈哈大笑,四顾左右,惟一老兵,便命老兵端上好酒,与张同敞共饮,神色怡然。

夜色渐渐降临,二人于灯下正襟危坐,夜雨淙淙,遥望城外火光烛天,城内寂无声响。

鸡唱时分,老兵禀告:“清兵已围守各门矣。”二人恍若未闻,手不停盏,连呼好酒。

待天色渐明,瞿式耜声色如常,对张同敞说:“吾两人死期近矣!”

就义之日,两人在清军的押解下行至桂林城独秀山仙鹤岩,见一磐石,瞿式耜满目风光,对刽子手说:“吾生平癖爱佳山水,此地颇佳,可以止矣!”

刽子手挥刀之时,瞿式耜口中疾呼皇上者三,从容就戮。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