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乒乓外交内幕 美运动员与周总理讨论嬉皮士

科恩虽已去了天国,但有关他当年随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前后的许多细节,至今读来还是颇有趣味。记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尤其是当年代表团成员之一蒂姆·波根写的《乒乓轶事》一书后,从科恩的角度,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我行我素

格伦·科恩生于1951年,从小在纽约生活。15岁那年,全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

科恩9岁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出了一本有关其童年的书籍。科恩也弄到了一本,他用稚嫩的文字给总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回应。结果,总统真的寄回了这本书,还在扉页上加了一个亲笔签名。

科恩很聪明,上小学时跳过级,收集硬币是他一生的喜好。此外,他很小就表现出极高的运动天赋:11岁时,他就获得乡间俱乐部的游泳冠军;他还是一个保龄球高手,经常可以打出200分以上高分。12岁时,他获得了一块沙纸板的乒乓拍,从此爱上了打乒乓。

嬉皮青年

15岁时,科恩赢得了好莱坞杯全美乒乓赛这个组别的冠军,这是他的第一个全国冠军。获得两次全国少年冠军后,他一心想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后来在前日本世界冠军荻村(前国际乒联主席)的指导下,左手横握球拍的科恩有了长足的进步。

科恩长头发,喜欢戴一顶后檐很长松松垮垮的帽子,常常独来独往,用现在的话说,科恩很酷。不过,他球打得不错,当时在美国队里,至少是二号选手。

1971年3、4月间,科恩随美国乒乓球队去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乒赛。当时,他是加州圣塔·莫尼卡一所大学的非全日制学生。而且,他当时经常逃学,在学校外的时间,远比在学校内的时间要多。

历史转折

著名的“乒乓外交”,就是缘于科恩的独来独往。那是名古屋世乒赛开始的第二天下午,科恩一个人跟着一辆组委会的小车,去了一幢七层楼的练习馆。

他进馆后,与英国球星泰勒打了好几盘。后来,中国队排着整齐的队伍也来了。不少中国队员一直冲着他笑,科恩也友好地向他们点点头。中国队开始练习时,他瞅准机会问梁戈亮,能否和他挥几拍。梁戈亮当年是中国男队三大主力之一。

梁戈亮欣然同意。科恩与梁戈亮练了15分钟球后,练习时间到了。

等科恩理好东西,走下大楼时,发现送他来的那辆车已经走了。正当手足无措时,他发现有一个中国人在向他招手(如果真如科恩所说,有一个中国人向他招手,那么这个中国人是谁,也许永远是一个谜),似乎是邀他坐中国队的车。反正也没车,他就径直上了车。

上车后,中国队员与教练都微笑地看着他,也许是因为长头发与这顶后檐很长的帽子,一些人在大笑。

意外礼物

“有没有翻译?”车子开了后,科恩站起来大声说道(科恩没有先前我们认为的,一个人很尴尬地坐在那里,直到庄则栋向他走过去)。找到翻译后,他用最简单的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的头发,我的帽子,我的衣服都看上去很滑稽,我知道你们在笑什么。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和我穿的一样,都和我想的一样。我们曾经被压迫,但通过革命,获得了*。”

后来一位路透社记者采访科恩后觉得,当时科恩说这些话时,满脑子在想如何在中国开展革命,如何让中国人获得*。可见,当时外界对中国有多么不了解。

“你在我们国家有许多朋友。”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庄则栋,起身走到科恩面前,笑着对他说,“我还有一件礼物送给你。”说着,就从包里拿出一块杭州织锦,上面有一幅黄山风景画。

这真是个意外的礼物。科恩接过礼物后,放在一边,然后就开始在自己的包里狂翻。他多么希望也从包里拿出一件礼物回赠给庄则栋啊。可翻了半天,也只有一把梳子是可以送人的,但转念一想,不行不行,这太丢美国人的脸了。于是,他对庄则栋说:“我也想送你礼物,可现在没有。”

头条新闻

车很快到了体育馆。当庄则栋与科恩有说有笑地下车时,正好给候在门口的不少日本记者看到。记者们都看到了那件礼物,科恩则忙着解释,我还没有给庄先生礼物呢。他们交谈、握手的照片,都给记者们拍了下来,第二天就上了日本《读卖新闻》等报纸的头条。两人合影的图说明是这样写的:庄则栋难道与科恩是朋友吗?

世界媒体都抓住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当时的背景是,中国已经连续两届没有参加世乒赛了。而且那次中国代表团来到名古屋后,表现出一种想广交朋友的姿态。但中美运动员之间的这种友好举动,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科恩回到宾馆,兴奋坏了。他把上中国队车的事,告诉了几个要好的同伴。他还憧憬地说:“估计要请我去中国了。”

回赠礼物

科恩从当晚开始,就在为回送给庄则栋什么礼物而犯愁。

送什么好呢?科恩开始在名古屋的地铁搜索,因为他发现那里有许多商店。当他看到一个日本男孩穿着一件红蓝白三色,上面写着“让它去吧”的T恤后,满眼放光。他激动地对那个男孩说:“把你身上穿的这件衣服卖给我吧。就现在。”

好说歹说,那个日本男孩就是不同意,这可把科恩气坏了。

幸运的是,后来科恩在地铁商店里,还是发现了这件T恤。他一下买了两件,一件给庄则栋,一件给自己。

两天后,科恩瞅准机会,在比赛场边把一件T恤回赠给庄则栋。短短10秒钟,便围上来几名摄影记者。“你好,这是我送你的T恤。”庄则栋笑着收下了礼物,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决定赴华

有两名日本记者当场向科恩提问:“科恩先生,你想去中国吗?”

科恩这时暗地里对自己说:“不要谈到政治,不要谈到政治。”嘴里却说:“那当然,没有去过的地方我都想去的。比如,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他有意按英文字母的顺序,带出中国两个字。

“中国有什么特别吗?你难道不想去吗?”记者的提问步步紧逼。

“当然想去的。”科恩回答。

4月7日,当美国乒乓代表团接到中国方面允许他们赴华的申请后,科恩兴奋得瘫倒在地。所有的记者都围着他,因为是他促成了这件轰动世界的“大事件”。

科恩坐在乒乓桌上,把头埋在两条手臂之中,久久说不出话来。

入关前夜

一行15人的美国代表团坐飞机到香港,再从罗湖口岸入关。入关前,当时的团长斯汀豪文一直告诫代表团成员,在中国不要表现出任何不满,“我们要表现得庄重一点”。据说,他还曾想让科恩把长头发剪短。

当时,整个世界都把目光放在这支美国乒乓代表团身上。美国各大报纸争相与他们联系,希望他们能“随时随地向国内发稿”。

4月9日深夜,不敢有丝毫怠慢的斯汀豪文,突然发现科恩不在房间里。这下他急了,他把副团长叫起来,大家一起找,也没有结果。

次日早上6时,在斯汀豪文已经急得快疯了的时候,科恩摸回了宾馆。原来,这小子晚上出去玩耍了。好在,他也知道这次出访不同以往,所以想趁着大家醒来前赶回来,不料还是被发现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斯汀豪文并没有责怪他。毕竟,两个小时后,他们就将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

出尽风头

从4月10日到4月17日,无论是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科恩是这支代表团里最受欢迎的人物。

在清华大学比赛时,全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他无球时转动球拍的方式,他发球前向球吹口气的动作,他把脚提在球桌上系鞋带的样子,他的长头发,他的大帽子,他的花衣服,他所有的一切,都能让中国观众发出笑声。

他的疑惑则是,现场一万多名观众,怎么能够同时鼓掌,怎么又能够同时安静。科恩与同伙们也看出来了,中国队员在比赛中,竭力避免使美国队员太难堪。

4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总理接见了代表团一行,并与之谈论了很久。*总理自然又是和科恩谈得最多。科恩问周总理:“您怎么看嬉皮士?”他原以为周总理会说这是“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之类的训词,没想到,周总理说:“年轻人都会有自己追求的生活方式。”分别时,周总理还拉着他的手说:“祝你天天进步。”

科恩在中国拍了许多照片。最有意思的是,大家在一条“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的横幅下合影。

全美闻名

回美国后,科恩与所有代表团成员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几乎在一年多时间里,他到处巡回演讲、接受采访、参加乒乓表演、拍广告,当然也赚了不少钱。

他还向美联社的记者拍胸脯说,他可以促成*与尼克松的对话。

科恩在1972年写了一本书——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书名就叫《如何打乒乓球》。至今,这本书还能在网上买到。

嬉皮士在美国的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1972年,埃尔顿·约翰在美国进行巡回演出时,科恩作为嘉宾坐在第一排。唱到激动处,科恩把帽子也扔了上去。约翰戴着科恩的帽子唱完了余下的歌。不过,等到演唱会结束后,科恩方才想起约翰把帽子拿走了。

找到约翰时,他想想不好意思讨回帽子。于是,他说,我给你的帽子签个名吧。约翰这才知道,这是大名鼎鼎的科恩,约翰大叫一声:“哇,太荣幸了。”

不过,科恩之后再也没有参加过世界级大赛。一场“乒乓外交”,也彻底改变了他日后的生活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