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姻情况解密
历史上孙中山与宋庆龄来说,他们俩人的爱情故事也是令人非常羡慕的一对。实际上,他们俩在年龄上相差近有30岁,但这并不阻碍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宋庆龄对孙中山的爱,在内心更是充满无限崇敬与爱戴。对于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的爱情故事来说,最先要从宋庆龄给他当秘书说起了。
孙中山与宋庆龄油画
那时的宋庆龄刚从美国毕业回来,在回来第二天就随同父亲和姐姐一同拜访孙中山。曾在19年前,也就是宋庆龄还只有一岁的时候,孙中山就见过了她,只是那时的她还小并不记得孙中山到底长什么样。直到如今再次见到了他,极为兴奋。之后她也就加入了秘书行列,成为了孙中山的一名得力助手。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当时那个只有一岁多的女婴会在21年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大她27岁的孙中山。晚年时期的宋庆龄回忆起当时违抗父命与孙中山结婚的情景说:“我爱父亲,也爱孙中山,现在再次想起来还是感觉很难过,心中十分沉痛。”但是她并不后悔嫁给孙中山,她还曾说过,她在孙中山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从自己的丈夫孙中山那里清楚的意识到孙中山的理想就是自己的理想。后来在1922年的时候,陈炯明兵变,正在危难之际的时候宋庆龄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孙中山,当时还这样说道:“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可见孙中山与宋庆龄之间的爱情故事是多么的令人羡慕。
孙中山怎么推翻清朝
辛亥革命最后推翻了清王朝,而孙中山是革命的领导者,所以一般就认为孙中山推翻清朝。但其实这并不准确,甚至你说是袁世凯推翻清朝也是非常合理的。
袁世凯照片
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是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独立,起来反对清朝。而当时孙中山还在日本,所以武昌起义和他关系不大。等到他回国,因为他之前领导过许多起义,而且提出的三*义可以说是建立中华民国的理论基础,所以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17票里只有1票反对。之后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孙中山领导的了。
不过最后逼迫清宣统帝退位的不是孙中山,而是袁世凯,而且太后下诏让他建立中华民国,这才标志着清朝被推翻。也就是说最后清朝是被袁世凯以和平的方式推翻的,而不是孙中山的革命方式。那么为什么说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呢?因为当时中华民国临时*只在南方,北方是袁世凯占据的。双方进行了谈判,袁世凯以赞成共和与清帝退位为条件要挟他们给自己大总统之位,孙中山只能答应。所以当时袁世凯也是辛亥革命的一份子,不过因为是有条件的,是孙中山等革命方向袁世凯妥协的结果,所以辛亥革命最后也不算是胜利,胜利的是袁世凯。
孙中山推翻清朝的说法,是对他在*革命中巨大贡献的肯定,其实他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这件事情中的贡献并没有袁世凯来的大。
孙中山五权宪法内容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在1921年发表的一次演讲的题目,是他对宪法的理解和创新,曾经列入过*的党纲内。他一开始就说这是他独创的,古今中外没有国家讲过,而他在十几年前其实也讲过一次。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政治架构图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核心观点,就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而在治权共分为五个,各自独立又互相合作。政权是属于人民的,而国会是代行权力。而孙中山借鉴西方宪政制度尤其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新加入两权,共五个: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督权。他认为行政机关如果掌握了考试权就可能出现人才滥用的情况,而立法机关如果掌握了监督权就可能出现国会专制的问题。所以,他提出把这两个治权分离出来,另外设立考试院和监督院来行使,这就有了孙中山五权宪法。
由此可见,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是从三权分立发展而来的,而且他还针对美国宪政的一些弊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此外,考试权和监督权其实是他从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借鉴而来。所以这一主张体现的其实还是分权的思想,就是希望能够避免*和专制。不过即使五权分立了,这些权力还是都统一于总统,所以依然没能真正做到制衡。
孙中山的这个五权宪法后来制定成了一份成文宪法草案,因为时间是1936年5月5日,所以称之为“五五宪草”。
真实的孙中山怎么样
孙中山在我们的印象里就是一个伟人,一个为了中华民族付出了许多的人。但是细细翻看,会发现其实对于孙中山这个人物,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政党看来,是具有争议的。那么真实的孙中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一个真实的孙中山。
孙中山像
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电视剧里,孙中山给我们的感觉都是伟大的、庄重的、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他属于少数身为*却受*人推崇的人物之一。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孙中山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其实是一个损害国家利益的卖国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15年,孙中山为了能与袁世凯相抗衡,只能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有损国家主权的《中日盟约》,在这个盟约里,孙中山向日本应允让出的国家主权和利益甚至比袁世凯的《二十一条条约》还要卖国。于是,这些人就依据这个认定孙中山是个卖国贼。
我们看事情要刨根究底,如果只单单看到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事情的起因,这样就会造成片面的影响。所以孙中山为什么要去签订这个《中日盟约》呢?在民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民众是没有国家意识的。在孙中山及那些革命党人的眼里,东北就是一块高度自治的地区,中国只是它的宗主国,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东北是中国领土主权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也不能用现代国家意识的观念去看待这件事情。在那些民众的眼里,不管统治者是汉人还是满人又或者是洋人,对他们来说都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只是换了个纳税的对象而已。而且孙中山签订这个条约只是为了获得日本人的支持,借机扳倒袁世凯,取得中国的统治权,继而实现自己三*义的理想。
所以总的来说,孙中山先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但也不是一个卖国贼。他只是一直在为自己的革命事业而奋斗着。
大家对孙中山的评价怎么样
在近代中国英雄名谱上,能够被称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人寥寥无几,可就在这些少有的人中,就包括了一位著名人物,他就是孙中山。他从中法战争失败的那一天开始,他励志要推翻满清*。在后期阶段,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在了革命中,从未停止过。人们对孙中山的评价也是称赞声不止。
孙中山去世时的照片
在过去的时间里,孙中山的爱国情怀不断的激励着中国各个阶层的人们。*主席还曾在《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这本书中高度的评价道,“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党派的旗帜”,还在书中着重的强调,孙中山在辛亥革民时期*民推翻了帝制并建立了*。后来*也曾高度的评价过孙中山,他是这样说的:“孙中山先生是我们国家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
当然孙中山能够有如此高的评价也是在意料之内的。当初,他为了改造中国,耗尽自己大半辈子的精力,在历史上转轮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更为我国的政治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曾经*还在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会上指出:“孙中山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他是人民的名族英雄”另外还指出说““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
历史上对孙中山的评价不仅仅只有这些,就连包括*、朱德、胡*、*在内的诸多著名人士都曾对孙中山的功绩有过一定的评价。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孙中山的诗词有哪些
孙中山少时读过私塾,接受过传统教育,虽然之后海外留学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是没有间断的,因此写诗作词对他而言也是不在话下的。孙中山的诗词存世的不多,基本上都是与革命事业相挂钩的,是他的文化才情与革命精神的融合。
孙中山的诗词中最出名的是《挽刘道一》。从诗名就可知,这是一首悼亡诗。刘道一是何许人也?他也是近代的革命家、同盟会的成员,当时他被满清*逮捕并杀害,年仅22岁,是同盟会中第一个牺牲的烈士。所以孙中山深切悲痛地写下了这首诗。
孙中山说“刘郎死去霸图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几句话无不在说刘道一对革命事业的重要性,而他的牺牲是革命多么大的损失。因此无论是边塞的战马,还是祖国各地的百姓听闻消息后都是哀伤哭号。悲痛是溢于言表的,不过最后一句却体现出孙中山革命的热情和对最后胜利的信心。他说那一天我们革命胜利了,痛饮黄龙酒的时候,我会到长江边给你举办一场盛大的祭奠。所谓痛饮黄龙酒,这是出自岳飞直捣黄龙的典故。
此外,孙中山早年有一首《咏志》,他说“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可见,孙中山很早就有着投身革命的志向,而且对此充满了壮志豪情,他自认为是顶天立地世间少有的人,要把整个旧中国革命成新的发达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