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人宋琬何以被堪称莱阳一代诗宗?
宋琬(1614-1673),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山东莱阳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吏部稽勋司主事、陇西右道佥事、左参政,康熙十一年(1672),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翌年,进京述职,适逢吴三桂兵变,家属遇难,忧愤成疾,病死京都,时年59岁。宋琬的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说,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二乡亭词》
在文学史上宋琬被称为一代诗宗,他真的这么有才吗?凭何而称呢?
宋琬自幼聪明,刻苦好学精通诗书,并显露其文才。他应试县、府,皆名列榜首。1635年,以高材充拔贡入京深造。当时,他与其父宋应亨,其兄宋璜,名噪京华。
清顺治四年(1647年)他中进士,授户部河南司主事。顺治七年六月,因遭诬陷,第一次入狱。次年夏天平反出狱。
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世世代代为人们称赞和传颂。他在陕西任职时,曾遭到秦川发生地震,他一面组织当地的人民生产自救,一面派人回老家变卖其家产,救济灾民。在四川任职时,他曾把土豪劣绅霸占的空地、荒田分给难民耕种。还改革了当地的一些陈规陋习,使民风为之一新。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涕泪挽留,十里相送。
宋琬一生,两次入狱,仕途坎坷,促成他写了不少为世人喜爱的诗篇,其诗文贴近现实生活,多写个人的失意与愁苦,也不同程度的揭露和斥责了封建王朝的黑暗与腐败,深得世人的称赞。
如他在《悲落叶》中写道“悲落叶,落叶纷相接。无复语流莺,飘摇舞黄蝶。朝如繁华之佳人,夕若蘼芜之弃妾。因风起,从风飞,放臣羁客那忍见,攀条揽扼空沾衣。”其辞情悲恻哀怨,凄婉动人,催人泪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如在《渔家词》诗中,形象描述渔民贫苦生活和租吏的凶恶,诉说渔民们因“今秋无雨湖水枯”,还得“烹鱼酌酒”招待官府的租吏,最后,“只好泣向前村卖网罟”,把赖以生存的渔网变卖缴纳租税。作者把贪官污吏的贪婪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把渔民的凄惨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反映了民生疾苦和心声,这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宋琬作为清初颇有影响的诗人,似乎没有唐宋诗词大家的名气,如今关注他的人并不多。但在当时人们却把他与安徽宣城的著名诗人施润章,誉为诗坛上“南施北宋”两大家。宋琬的诗在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用语奇丽清新,构思精巧,不落俗套。
如《寄兰州司马赵紫垣(二首)》,其中写道“故人燕市别,万里赴边州,我已辞朱紱,君应念白头”,诗人以荆轲和高渐离来比自己与赵紫垣,以满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对笃友的思念。其二则以“城郭皋兰北,衙斋面翠微,雪中千帐驻,树里五泉飞”,对兰州风物作了遐想式的描写,令人击节赞叹。有人读了他的诗,当时慨然感叹道“今日诗宗,乃在莱阳”。后人评论他的诗亦叹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公元1673年,五十九岁的宋琬,宛如一颗流星,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之路。
宋琬一生词、赋、文俱佳,著述颇丰,传世的诗作有《安雅堂诗》八卷,诗1333首,《二乡亭词》三卷,词165首,《安雅堂文集》两卷,文223篇,《安雅堂书启》一卷,《入蜀集》两卷,《安雅堂未刻稿》八卷,著有杂剧《祭皋陶》一卷等等,这对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纪念故人宋琬,在今天的山东莱阳市,宋琬故居内建有宋琬纪念馆,纪念馆内陈列宋琬塑像及其著作、手迹、印章、《安雅堂集》木刻板,还有**、著名艺术家的题词。整座纪念馆坐北朝南,单层举架式硬山砖木结构,有台明和回廊,起脊仰合瓦,装有正吻垂兽和走兽。双排柱网,梁架前后带穿枋,七檩七椽。梁枋上设架云敦,椽檩下设雕花柁敦,檩枋下设花草楣子和雀替,古色古香,是莱阳地区仅有存的一处完整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