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攻克天京遇阻 李鸿章为何抗旨不助恩师
1862年,正是清朝同治元年。这一年,慈禧的心情不错。为何?因为搅乱大清朝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眼看着就要扑灭了。曾国藩的湘军在攻克太平天国军事重镇安庆后,已经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直逼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
但眼看着时间到了同治三年,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南京城还是没有攻克。慈禧一着急,下诏命李鸿章率淮军前去增援。当时,淮军刚刚攻克苏州、常州等苏南重镇,兵强马壮,士气正旺。
可李鸿章考虑再三,不顾刘铭传等手下大将的再三请战,按兵不动,没去支援曾国藩。
为什么呢?难道他想保存实力,或者他和曾国藩有积怨?
咱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搁下。先看一下李鸿章的淮军是怎么发迹的,由此可以一窥他和曾国藩的关系。
李鸿章是安徽人,生于1823年,二十多岁就考中了进士,但之后却仕途不顺,一直到四十岁那年,仍然是曾国藩手下的一名幕僚,领着每月6两银子的薪水,干着替人代笔写写奏折之类的文书工作。当时,曾国藩的军营里以湖南人居多,外省的李鸿章跟他们有隔阂,相处得并不愉快。尤其是曾国藩的亲弟弟曾国荃,更是看不上这个小幕僚。可李鸿章也是心高气傲,同样看不上脾气火爆、有勇无谋的曾国荃。
与自己的弟弟不同,曾国藩慧眼识珠,觉得李鸿章是个人才。1862年,曾国藩突然向朝廷举荐,令李鸿章回老家安徽组建淮军,开辟第二战场,解决苏皖一代的太平军。为了帮助李鸿章迅速建军,曾国藩甚至把自己的两个精锐营,连同将领一起送给了李鸿章。
正是因为曾国藩的器重和帮助,李鸿章才迅速组建了淮军,并很快建功立业,官至江苏巡抚。可以说,曾国藩是李鸿章恩同再造的老师。
现在回到刚才的问题:既然如此,李鸿章为何在关键时刻不助曾国藩呢?是他忘恩负义吗?还是因为他和曾国荃之间的嫌隙?(因为当时率兵围攻南京城的将领,正是曾国荃)。
都不是。那是为何呢?为了不抢老师的功劳。
当时,已经率兵攻打南京城两年的曾国荃,早就把外围的所有障碍都清除了,只等着破城。这时候,如果李鸿章生插一脚,相当于曾国荃把脏活累活都干完了,眼看着树上长出桃子了,却要把桃子和李鸿章分着吃。
李鸿章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尽管朝廷左一道诏令,又一道诏令,他就是托辞不战。先是说自己病了,歇两天再说;后又说部队累了,歇两天再说。最后实在找不着借口了,居然把部队拉进了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地盘,与那里的太平军作战。结果搞得左宗棠雷霆大怒,上奏朝廷,说李鸿章“越境抢功”。
直到曾国荃的部队利用埋在城墙下的炸药轰倒城墙,攻克了南京城之后,李鸿章才晃晃悠悠地拍马赶到。
听说李鸿章来了,曾国藩亲自出城迎接。在城门外,他握着李鸿章的手,感激地说:““愚兄弟薄面,赖子全矣”。意思是说,我们弟兄两个的这点脸面,全靠你给保全了啊。
曾国藩不愧是李鸿章的老师,他也早就看透了这里面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