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继位时并无实权 他是如何一步步逆袭夺权

汉武帝刘彻,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

在刘彻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廷尉带上一个囚徒,叫作年。因为年的继母陈杀了年的父亲,所以年又杀了继母,于是年被司法官吏定了大逆之罪。汉景帝对这个案子比较困惑,按照法家的成法,法不容情;按照儒家的伦理,情有可原。于是,汉景帝把刘彻叫来问询。

刘彻说:“这种情况,年的继母对于年来说,所以挂了一个‘母’字,是因为年的父亲的缘故,继母所以挂了一个‘继’字,是因为她并不是年的真正母亲。现在继母先作孽,下手杀了年的父亲,则继母下手之日,‘母’字蕴含的恩情就已经断绝了。这个案子,应该依法判处年杀人之罪,而不应该以大逆之罪论处。”

汉景帝听了仅仅14岁的刘彻的一番分析后,年以杀人罪被弃市。如此看来,刘彻是一位天资聪颖且条理清晰的太子。

但是,没吃过苦头,没受过挫折。

汉景帝刘启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巩固*集权,与父亲一同开创“文景之治”

前141年,刘彻从太子成了皇帝。十月,刘彻以“建元”为年号。皇帝以年号纪元,自此始于刘彻。这位少年天子即位之初,便是一番大有作为的派头,诚如后来太史公所说:“汉兴五世,隆在建元。”

站在汉武的角度上,放眼帝国周边,虽有北方的匈奴不时袭扰,但有持续几十年的和亲政策作为保障,还有边关农贸市场作为辅助手段,算是安宁踏实。回头再看看自己的身后,宫廷之内有窦太皇太后掌舵,秉持黄老治道。除去依附祖母的窦婴及一干老人们,就是仰仗母亲王太后和舅父田蚡的一干新人们。至于姑母大长公主和妻子陈阿娇那一脉,也不过是祖母的跟班,不成气候。

于是初登帝位的汉武准备撸胳膊、挽袖子,大干一番了。

可16岁的少年天子随后就吃了一次大亏,这是一次很大的政治挫折,只因为汉武帝看到的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

首先说当时的社会背景。

挟“七国之乱”的威名,汉景帝虽然把该扫除的障碍都扫除了。但汉武帝即位之时,他的奶奶窦太皇太后还在。窦太皇太后除了喜欢小儿子梁孝王刘武之外,还喜欢黄老学问,这也是她的意识形态。

建元元年(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刚一即位,立即下令招贤,重用纲领是加强*集权的儒家、法家,也就是思想渊源于贾谊和晁错这两脉的人士。他在位的第一任御史大夫赵绾、第一任郎中令王臧,也是他当太子时候的主儒学思想的启蒙老师。看上去,年轻的汉武帝准备开始“大有为”了。

结果?汉武帝即位第二年,年轻天子的一番新政还没走出第二步,赵绾仅仅上书建议皇帝处理国事不必请示太皇太后的东宫,赵、王两人就被处理到了狱中,然后自杀。同时愣头青一样的丞相窦婴、投机家一样的太尉田蚡全部免职。

这出戏怎么比喻?一个马上就要跨入成年人行列的16岁官二代,迫不及待地想要做点大事业,可一番大动作被自己的保守派奶奶迅速镇压。挑事的干掉,没头脑的皇亲斥退,小机灵的国戚斥退。官二代受到了大挫折,才明白自己是名义上的天子。

《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道家作品,图为《淮南子》书影

这么干的结果,有三种:一种是受了政治挫折,从此在经济上花天酒地——浪、叛逆、折腾和对抗;一种是受了政治挫折,从此在政治上循规蹈矩——怂、顺从、唯唯诺诺、被吓倒了;最后一种是受了政治挫折,但保持政治态度,不过学到了政治教训——忍、观察、学习和分析。汉武帝是最后一种。

这件事情之后,紧接着,建元二年(前139年),淮南王刘安献书于朝廷。这本书叫《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召集众多知识人才汇编而成的,成书于景帝朝后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但它的主体思想是黄老道家的,当然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博采了战国以来的非儒之外的百家言论。

政治含义?《淮南子》表面说的是“黄老无为”,同时批判了儒家和法家。除了迎合窦太皇太后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际目的——要达到“维持现状”的功效,要巩固和加深长安的意识形态,要让长安认同一个观点:维持刘姓诸王的裂土自治现状。

对此,汉武帝也做了一个回应,与朝臣复议晁错之案,以冤案论,为晁错平反。可见忍耐不是认怂,是软中有硬的,是绵里藏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