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坑杀降卒事件 六项证据证明可能是虚构
俗话说,擒贼擒王。通常的做法是杀将领而收编军卒。可是司马迁却说项羽反其道而行之,坑杀二十万秦军而封赏章邯、司马欣,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样描述整个事件: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路过秦地时,曾被秦地的官兵欺辱,等到秦军投降之后,诸侯军的官兵就借着胜利的威势,像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随意侮辱。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
“章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
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就报告了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
“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
于是楚军在一个晚上对秦降卒发起突然攻击,将其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
项羽真的坑杀了秦军降卒20万吗?
这件事情,只有司马迁在《史记》有记载,再无前朝其他人证物证可以佐证。虽然两千多年来,史学家对此事多有怀疑,但是苦于想要推翻也缺乏证据,似乎是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了。
然而,假的东西必然会有破绽。
如果根据“程步读史原则”对项羽坑杀秦卒这件事情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综合起来仔细分析,便会发现许多疑点,这些疑点足以否定坑杀20万秦军的真实性。
(1)人物身份有破绽
从《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的内容看,事情的起因是秦军降卒担心不能灭秦,而被诸侯军虏向东方,其父母子女会被秦国朝廷杀死(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司马迁编出这段对话,表面上看很有道理。秦降卒也愿意参加亡秦战争,只是担心不能胜利,最后被诸侯军虏向东方,从此背井离乡,而亲人又在秦国故地而被杀害。
可是,司马迁忘记了一个历史事实:章邯率领的秦军,是由修骊山的民工、战俘和部分士兵组成的,而其中的民工和战俘,来自齐楚燕韩赵魏各地,并不都是秦国人。身为楚国人的刘邦,就曾带领当地的民工,在咸阳和骊山服过徭役。项羽的部将楚国人黥布,也曾在骊山干活。所以,大多数章邯的部卒,并不担心回到东方。许多人可能还厌倦了战乱,对能够回归故里正求之不得。
章邯的20万降卒因此而*,没有道理。
项羽因此担心章邯的降卒到达秦国后*,也不合情理。
降卒的籍贯不支持坑杀20万之说。
(2)时间上有矛盾
有两个时间都不支持项羽对秦军反叛的担心。
第一个时间是会盟3个月。
《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坑杀20万降卒,是与章邯会盟3个月之后。如果说项羽担心秦军人多势众,不服领导,要下手也应该在会盟的最初阶段。而3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项羽没有意见。秦军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已经带领诸侯军向西推进了 500公里,马上就要接近秦国向东的重要关隘函谷关,项羽却突然大开杀戒,不合情理。
第二个时间是刘邦占领咸阳1个月。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项羽坑杀降卒是在汉元年的十一月,而一个月前,刘邦已经灭亡秦帝国,秦王子婴已经在咸阳向刘邦投降。
秦帝国灭亡这样大的事情发生了,沿途的郡县,不管是仍被秦帝国的官吏掌握,还是已被*军占领,对此不可能一无所知。何况刘邦这时已经得知项羽马上就要入关,已经派部将把守函谷关予以阻止。这个时候,章邯降卒怎么还会担心亡秦战争不能取胜?这个时候,降卒再反叛毫无意义,而项羽再担心降卒进入秦国境内发生*而不好控制也没有道理。
时间上的矛盾也不支持坑杀20万降卒说。
(3)诸侯军前后人数无变化不支持坑杀20万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三年九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于河南。
这里明确说诸侯军从安阳出发时是40余万。既然章邯已与项羽会盟,项羽又封章邯为雍王,章邯也就已经是诸侯了,章邯的秦军也应该算作诸侯军了。也就是说,项羽统率的40余万人中,包括章邯的20万。这样的结论也符合钜鹿之战前后的兵力状况(关于巨鹿之战的兵力状况请参见《真项羽》。
如果项羽将章邯的秦军20万全部坑杀了,那他到达咸阳时的总兵力应该只有20万,而不应该是40万。可《史记》明确记载,项羽的诸侯军在到达咸阳时是40万,因而也就否定了坑杀20万说。
(4)兵力对比难以实施
退一步讲,我们就认作项羽西进时的40万兵力不包括章邯的20万。以项羽的诸侯军40万,不可能完成坑杀章邯军20万的任务。理由很简单:这20 万秦军并不是战俘赤手空拳一盘散沙,它是整建制的军队。从最高指挥官司马欣,到各级将校都尉,编制齐全,战斗群体没有被改造和打乱,具有完整的战斗力。
相反,项羽的40万人马,除了屡次败给章邯的本部人马之外,其他诸侯军都缺乏战斗力,且各怀私心又缺乏统一指挥。以这样的一支乌合之众,怎么可能在一夜间消灭20万之众的一支军队?南京大*日军用炮火、枪支和刺刀*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30万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如果照《项羽本纪》写的那样,项羽仅仅是召集黥布和蒲将军商议,让他们来实施攻击。以他们二人率领的几万人马要想攻击司马欣统帅的20万秦军,那无疑是找死。
即使是夜间偷袭,毕竟兵力差距太大,在没有机枪大炮的情况下,黥布和蒲将军不可能取得胜利。
(5)地域差异难以实施
几十万大军的行军,不同于几个人排队走路。6个人排队走路,走在后面的4个人谋划好了,一声呼啸向前面两个人发起进攻,将其扑倒制服,那是有可能的。
但是,60万人的行军,尤其是60万的军队在随时可能有战事的情况下行军,不可能紧蹙一团,首尾相见。60万大军向咸阳推进,人马辎重,战车粮草,那是一个很漫长的队伍。很可能前军先锋已经抵达新安城,而中军还在80公里以外的洛阳,后卫又拖后50公里,尚在荥阳,甚至可能还在安阳没动地方。把这样一个庞大的军队描述成如同小孩儿打架一样,有点无知。
项羽想要消灭20万秦军,几乎就等于要策划一次重大的战役。首先要停止秦军的推进,然后要把拖后的40万大军分散开来,神不知鬼不觉地在10多天的时间里调动到秦军的两侧,然后实施包围,最后再选择一个时间突然发起进攻。
这个军事行动的规模,差不多可以和两千多年以后的淮海战役相媲美了。
淮海战役在有机枪、大炮的情况下,打了三个月才解决战斗。项羽全部杀死20万秦军,打算用多长时间?5天?10天?还是一个月?这还必须做好被突围,自己大营反被包抄的准备。
而反过来考虑,秦军不可能不注意自己周围的变化,对突然从两翼急速追上的诸侯军不可能毫无警觉,遇到攻击时,活命的本能不可能不拼死抵抗,对于自己占有的局部兵力的绝对优势,不可能不加以利用。
无论如何,谁想出来坑杀20万秦军,那是无事生非自寻死路。
(6)章邯不可能无动于衷
乱世生存的本钱是实力。章邯之所以能够在背叛秦帝国后被*军封王,就是因为手里有20万大军。项羽对20万秦军发起毁灭性的进攻,不管出发点如何,结果如何,在章邯眼里那就是要自己的命。谁能保证自己的活命家底被项羽消灭后,自己不会像狗一样被*军杀死?即使章邯被项羽说服,相信项羽不会杀完秦军杀自己。可是没有了实力,将来如何在诸侯割据的世道生存?更何况在这方面项羽恶名在外。先杀信任他的会籍郡守殷通,后杀自家上将军宋义。所以,章邯一定不会同意项羽杀秦军,也一定会拼死反抗。即使无能为力不得不屈从,也不会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对项羽死心塌地。
章邯后来表现出的军事实力和对项羽的态度,也不支持坑杀秦军20万说:项羽大封诸侯之后,章邯的兵力经过了其他两位秦将的分拆后,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司马欣和董翳分别拉走了自己的队伍,可能还有许多士兵逃回了故乡,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章邯带领剩下的人马,在刘邦汉国的腹地与汉军主力激战,总共坚持了10个月。在刘邦和项羽的对抗中,章邯也始终支持项羽。最后战败自杀也没有背叛项羽。
依据上述诸多理由,我们完全可以否定司马迁关于项羽坑杀秦军20万的描述。
有历史学家认为,坑杀秦军20万,是司马迁为褒扬汉朝政权而杜撰的,也是为了汉代独尊儒术的理论宣传的需要。《史记》中通篇都贯穿着这样的理论逻辑:失败者一定残暴,胜利者一定仁义。可是说项羽残暴,缺乏证据。仅仅说他屠城似乎难以服众。因为刘邦也屠城,而且次数和项羽相等。于是,再给他加上一条,杀俘虏,而且一杀就是20万,如此一来,项羽在读者和后人的眼中,便真正的残暴无疑了。所以他的失败,也就吻合了儒家学说了。
那么,新安城下究竟有没有发生针对秦军的军事行动?
如果愿意相信司马迁的文字,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推断:在新安城下,诸侯军可能发生了局部的内讧。参与方有章邯的秦军,原因可能是互相间的积怨、厌战,或者是得知咸阳已破,秦国已亡,不愿再向西进,而要脱离大军转道去割地为王。而项羽采取的办法是命令黥布向内讧的秦军一方发起进攻,将其消灭。被消灭的秦军人数或为数百人,多则上千人,仅此而已。而项羽的这一军事行动,立刻在诸侯军内部引起了恐惧和骚动。消息传到反对项羽人的耳朵里,为了宣扬项羽的无道,这一平定内讧的军事行动,被演绎成对整个章邯军的坑杀。
实际情况与宣传相反,章邯始终得到项羽的信任,大部分秦军仍然归章邯统领。项羽大封诸侯之后,章邯带领这支军事力量的三分之一兵力,给后来刘邦东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以至于刘邦从南郑东进攻打咸阳时,遭到了章邯军的有力阻击。章邯首先在陈仓与刘邦大战,后在好畤又与刘邦再战,最后退守废丘。从汉元年8月,一直坚守到第二年的6月。10个月后,终因兵尽粮绝,汉军又水淹废丘,章邯的这支三分之一的秦军才最终被击败。废丘城破,章邯自杀身亡。
尽管从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项羽没有将20万秦军全部坑杀。但是,项羽在会盟之后毫无道理地在安阳耽误了数月,起兵西进之后又进展缓慢,终于使他在亡秦战争的最后胜利时刻,错失了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