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死后儿子曾30余年不敢扫墓 陈独秀墓在哪

然而,墓已不像墓了,只是荒草丛中的一个小土堆,原先的墓碑也无影无踪。看到这一切,陈松年不禁潸然泪下,为自己30余年来不能扫墓祭祖而内疚和悲伤。

一、魂落江津 捐助安葬

墓碑,死者的标志,亡人的身份证。一般来说,人死后只立碑一次,但50年来,陈独秀的墓碑竟换了一次又一次。这是为什么?这还得从陈独秀的大起大落讲起。

陈独秀,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前期是个叱咤风云、熠熠生辉的思想文化界明星;中期创造了党,成为*的领袖;后期,主要是从“八七”会议以后,他思想消沉,与*产生隔阂与分歧,并开始接受托洛茨基观点,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对抗**和反对苏联的活动。1929年11月5日,**决定开除他的党籍。1931年他成了中国托派组织的总头目。1932年托派组织被*特务破获,陈独秀被捕,判刑13年。1937年,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推动下,蒋介石*兑现释放政治犯实现全面抗战的承诺,陈独秀由此出狱。陈独秀出狱后,先后到达武汉、长沙、重庆,最后定居在四川江津。他拒绝出任*高官,对*施舍亦是饿死不食周粟,生活主要靠他的学生接济和著作稿费,十分清苦。由于贫病交加,1942年5月27日逝世于江津鹤山坪石墙院,终年63岁。陈独秀的特殊经历,引起人们对他是非功过的争议,在中国*的历史上可谓叹为观止,所以一时难以对他盖棺定论。

巨星殒落,大地悲哀。但这样一代伟人生前轰轰烈烈,死后竟无钱安葬,幸亏江津名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及同乡、同学、朋友的捐助,才置了四川香楠木棺材,临时厝于西门外邓燮康园地(此地后修复为衣冠冢)。当时,墓碑上刻有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吾写的“独秀先生之墓”六个字。这是第一块碑,碑上六个字,不含姓氏,直呼先生,多么自然,多么平易近人,同时也体现了朋友间的一往深情。

二、迁回安庆改用考名

陈独秀当年与友人登临家乡的独秀山,见此山一峰拔地,雄峙众山,触景生情,大兴感慨:“此山独秀,如斯名也!”仰慕桑梓祖山,辛亥革命后遂名“独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陈独秀生前钟爱独秀山,死后仍想和独秀山在一起。临终前,他嘱咐三子陈松年说:“以后回家,把我的棺木和祖母的棺木都带回去。”陈松年哭着答应了。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一晃五年过去了。1947年2月,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雇了一只浙江帮船,载了祖母、父亲两具灵柩回到了家乡安徽安庆,并将父亲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于一冢。这既遂了父亲的遗愿,因为此处与独秀山不远,同时也遂了母亲生不能与丈夫同寝,死能合冢的遗愿,可谓两全之策。

千里移坟,笨重的墓碑不便运输,只好重新立了一块碑。墓碑很小,正中刻着“先考陈公乾生之墓”八个字。为什么不把“陈独秀”三个字刻上墓碑,而改陈独秀科考时用的“陈乾生”名字?因为在江津办理陈独秀丧事时,*曾暗令卫戍司令部特派得力人员亲临监视,妄图进行干扰。江津*县党部也对鼎力相助的邓蟾秋、邓燮康叔侄纠缠不休。陈松年在运父亲灵柩回安庆时,怕再招惹麻烦,特意在灵柩上刻上了“陈乾生”名字,因为此名知道的人很少。陈独秀墓迁回安庆后,大概也是为了墓地的安全,仍用“陈乾生”名字立了个碑。这是第二块碑。

三、墓地荒废 只得重修

1953年2月,*到安庆视察时说:“陈独秀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是有贡献的。新文化运动他是思想界明星,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指挥的。中期,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由此可见,*对陈独秀的评价是中肯的,对他的功绩还是赞赏的。但是,“*”期间,*、*反革命集团鼓吹顶峰论,借突出某一个人的作用来夸大和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恰当地夸大了陈独秀的错误。在那个年代,谁也不敢问津陈独秀的坟墓。

“*”后,陈松年带着子女去扫墓。墓地哪里还找得到,眼前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半枯半黄的茅草和树叉交杂地生长着,即使墓地在自己脚下也认不出来。后来经过多方询访,找到当年抬灵柩的一位老农,认得陈独秀的楠木棺材,这才确认到墓。然而,墓已不像墓了,只是荒草丛中的一个小土堆,原先的墓碑也无影无踪。看到这一切,陈松年不禁潸然泪下,为自己30余年来不能扫墓祭祖而内疚和悲伤。

1979年10月,陈松年请得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四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墓,仍然是土坟,不过重立了碑,碑上没有再用“陈乾生”名字,改为“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这是第三次立墓碑。从墓碑上看,虽然能大胆公开地使用“陈独秀”名字了,但与普通的家坟相比没有什么两样,很难使人相信这就是名震一时的陈独秀墓地。

四、墓碑称谓 还有顾虑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这是建国以来*历史上的伟大转折。1980年*指出:过去常说十次路线斗争,现在应该怎么看?*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同志这一次也不能算了。这就减去了两次。*、*是反革命集团。陈独秀,还有瞿秋白、李立三同志这三人,不是搞阴谋诡计的……“重要问题要加以论证”。(《*文选》第二卷第257页)*的讲话像春风一样吹过安庆大地,使封冻几十年的陈独秀研究工作开始松动了,陈独秀墓也开始受到关注。

1982年安庆市*确定陈独秀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重修了墓冢。墓冢坐北朝南,四周用白石条砌了石栏,石栏外围是一条防山水的土沟。墓顶仍是土冢,未封盖。既然是市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原碑的内容就不再适用,于是,又重新立了一块墓碑。这是第四次立碑。碑上刻着“陈独秀之墓”五个字,石碑的背面仅有生卒年月,无其他字样。此碑内容与前几次相比,可以看出,不再是普通的家坟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称谓。正如肖克将军所言,当时陈独秀问题正处于“半禁区”,“还有顾虑”,所以只能如此。

五、实事求是 公正对待

随着拨乱反正工作深入开展,特别是1989年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历史档案公开了,大革命时期陈独秀问题的史实真相大白了,强加给陈独秀的一些罪名也一个个被否定。

1991年新版《*选集》的陈独秀条目注释,摘除了原版注释中“投降主义”“取消主义”两顶大帽子,肯定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在党成立后最初六年中是党的主要*”。1993年出版的《*文选》第三卷在“陈独秀”条目注释中又明确肯定陈独秀“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只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什么“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托派取消主义”等统统没有了。2001年*“七一”讲话以后,重新修订、审定出版的《中国*历史》第一卷,进一步具体地肯定陈独秀从建党到大革命运动前期都是有巨大功劳的。明确将陈独秀和李大钊称为党的两位主要*,并将他们的照片放在正文的前面,肯定陈独秀在推动国共合作、领导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反对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以及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方面所作的贡献。于是陈独秀墓也逐步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安徽省*于1998年5月批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领导李铁映、曾庆红对陈独秀父子故居和墓地的问题作了批示,11月*还派督查员到安庆就批示办理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和省、市有关部门计划投资1300万元,对陈独秀墓进行全面修缮,开辟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供后人瞻仰。

陈独秀安葬于安庆市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这是陈独秀灵柩于1947年从四川江津迁回家乡后与原配夫人高晓岚的合冢,2001年经保护性维修后,总面积1058.85平方米。

现在,陈独秀墓已开辟为独秀园,一条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墓地。墓冢是在原墓的基础上升高扩大,用汉白玉包盖为半球形,墓基是用汉白玉铺砌的两层平台,四周有雕石栏杆,墓前有宽阔的石阶和通道,两米高的黑色花岗岩石碑十分醒目,这是第五次立碑。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此碑与上一次相比加了“先生”二字。

半个世纪以来,陈独秀墓碑共立了五次,从名字的不同,到称谓的变化,使小小墓碑成了一部浓缩的历史,它记载了*对待历史问题的曲折历程,同时,也记载了安庆人民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