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忽必烈的三个汉人是谁?元朝统一的重要功勋
成吉思汗虽然横扫欧亚大陆,却没有灭掉宋朝一统天下。之后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等虽然屡屡发起对宋朝的骚扰和攻击,但都没有灭掉宋朝统一中国,而忽必烈做到了,建立起统一的元朝。比起他的前辈,忽必烈在思想、策略、用人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他重用汉族儒生,改革蒙古旧制,采取比较进步的政策。他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三个汉人分不开--刘秉忠(子聪和尚)、姚枢、郝经。
子聪俗姓刘,名侃,字仲晦,为官后改名刘秉忠。史书说他"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十七岁即为邢台节度使府的令史,算得上是位大器早成的神童。子聪博学多才,天文、地理、律历无所不精,对《易经》造诣尤深。"论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大爱之"。他是忽必烈招纳的第一位汉族儒生。
郝经字伯常,自幼家贫,他白天打柴买米供养母亲,晚上苦读诗书。在一次战乱中,其母被烟火熏死,当时才九岁的郝经,居然用野菜拌着蜜汁将母亲救活。此事传到大将军张柔耳中,特将郝经接到府中,待为上宾。张家有许多藏书,郝经几乎都读遍了。后来,张柔听说忽必烈招纳贤士,便推荐了郝经。忽必烈问以"治国安民"之策,郝经陈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姚枢字公茂,柳城人,是当时有名的程朱理学家。他向忽必烈提出上千言的治国之道,从定典章、立纲常到兴办学校、重农桑等几乎都涉及到了。
这三个人几乎在每一个历史转折点上,都对忽必烈有重要的影响。主要有:
一、退回封赏,避免怀疑。蒙哥把漠南大片土地全赏给了忽必烈。他饮酒庆贺,独姚枢闷闷不乐:"我看此事非福,而是祸。天下乃大汗的天下,他把大片肥沃之地都给了你,他要什么?你不盖过大汗了吗?"忽必烈第二天便将漠南封地退回给蒙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杀身之祸。
二、杜绝滥杀,争取民心。忽必烈奉命征讨大理,在一次军中宴会上,姚枢讲了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南唐后不杀一人,市不易肆的故事,委婉地劝谏忽必烈不要滥杀。忽必烈当时没有说话,第二天出发时,在马上大声对姚枢、也是对全军说:"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但是,不滥杀说说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忽必烈的铁骑包围大理城以后,采纳姚枢等人建议,派玉律术等三名使臣前去劝降。大理国王段兴智有归降之意,但大权在握的外戚高和、高祥为了杜绝段兴智投降的念头,却暗中将使者杀害。脾气暴烈的忽必烈急了,下令杀光城里的人。姚枢、郝经苦苦相劝无果,而刘秉忠则把当权者比作牧羊人,把老百姓比作羊群,"牧羊人得罪了你,你拿无辜的羊出气,这公平吗?"忽必烈立即将"屠城令"改为"止杀令"。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裂帛为旗,书止杀之令,分号街陌,由是民得相完保。"
在这些汉族儒生的影响下,忽必烈对军队约束较严。伯颜攻下南宋皇都临安(杭州),史书称之为"九衢之市肆不移,一代之繁华如故"。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三、忍辱负重,以屈求伸。蒙哥在阿里不哥和宰相阿蓝答儿等的怂恿下,乘忽必烈远征大理之机,以其封地官员贪墨和府库亏空为由,设立以阿蓝答儿和刘太平为首的钩考局,对其官员进行钩考。除少数几个资深官员外,几乎全都关进*,严刑拷问,不少人被折磨死。
忽必烈被激怒了,气势汹汹地要去与蒙哥辩理。又是姚枢、郝经和刘秉忠三人把他拦住了。他们认为,蒙哥就是要使忽必烈做出过激行动,以便抓住把柄将其整掉。忽必烈明白利害关系以后,不但自己赤背负鞭去向蒙哥请罪,而且把妻子和儿子送到和林汗廷作人质。这一做法果然解除了蒙哥的怀疑,撤销了钩考局,使忽必烈躲过一劫。
四、果断撤兵,抢登汗位。蒙哥在第二次攻打南宋时,暴死在四川钓鱼山前线。此时,忽必烈正在攻打围困日久的鄂州(今武昌),留守和林汗廷的阿里不哥是忽必烈的嫡亲兄弟,二人一向不和。
蒙哥去世的消息传到忽必烈大营以后,姚枢郝经这些谋士们分析了形势,恳请忽必烈立即撤军,回和林汗廷商议拥立新大汗事宜。但忽必烈一是立功心切,二来对阿里不哥的野心认识不足,坚持攻下鄂州以后再班师。就在这时,留守开平料理王府事务的刘秉忠,以王妃察必的名义送来紧急情报,把阿里不哥图谋抢登汗位的种种迹象密报给忽必烈。他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立即撤军,抢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汗位,争得了主动权。
另外,在以后的建立元朝,制订典章法度,设立官吏机构,以及治理国家等方面,姚枢、郝经、刘秉忠等人,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忽必烈对这些汉族官员始终是信任的。建立元朝以后,他们都被封官晋爵,委以重任,都得到了善终。而这些汉族大臣,也始终没有对忽必烈起过二心。郝经奉命率使团出使南宋,被贾似道秘密关押达十六年之久,但对忽必烈的忠心始终不改,一时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