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八个异姓王侯最后结局 兔死狗烹

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分封了八个异姓王侯,他们分别是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韩王韩信、齐王韩信(后改为楚王)、梁王彭越、燕王卢绾。这八人中张耳、吴芮、英布、臧荼在项羽时代就已经取得了王侯的身份,卢绾、韩王信、韩信、彭越这四人是刘邦首封的。这些异姓王侯中韩王信出身为韩国王族,张耳、吴芮来自贵族,其余五人都是参加起义军的老百姓。

刘邦为什么要分封八路诸侯

楚汉之际的诸侯不仅仅是虚衔,“封疆裂土,南面称孤”是类似于联邦成员的存在,有自己的军队和管辖权。为什么刘邦分封这八位异姓王侯呢。首先我们可以从刘邦的主观方面来找原因。刘邦起于草莽,并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但是他是一个拥有性格魅力的人,刘邦虽然在《史记》中常常以无赖的嘴脸出现,对待身边的人也傲慢无理。

但他为人不吝啬,对于有功之人必赏,使得手下将领原意为为其卖命。生逢乱世,各路英雄沙场上出生入死,为的是什么?只有利益是永恒的。刘邦很清醒的意识到了这点,并且他有能够容人的气量。

从客观方面看,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了一系列大一统的政策,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但是封建制在当时还是有生命力的,因此从陈胜吴广起义后,人们或自立为王,或由各国旧贵族恢复王国,战国六国中有五国先后复国,掀起了一场“战国复国运动”。

及至项羽入关,自称霸王将天下划分为十九国,各起义军将领按功封国,刘邦也是在那时被封为汉王的。所以说分封王侯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潮流,这也是刘邦大封异姓王侯的一个历史原因。随着*集权制的发展,这种现象越来越少,即使是功劳再大,异姓也绝少封王,比如明初的“开国六公爵”也是在死后被追封为王的。

联系到八位异姓王侯具体分封过程,这些异姓王侯的分封可以归为四类:第一类是张耳、吴芮、英布、臧荼四人,他们已被项羽封为王,为了拉拢四人刘邦承认他们的地位;第二类是韩信、彭越,他们两人被封王主要是因为军功,或着说是他们自身的实力;第三类是韩王信,他的分封的主要原因是刘邦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最后一类就是卢绾了,他是“因亲封王”。

具体分析下这四种情况。

第一类中的四人都是起义军中的佼佼者,都拥有各自的*,在项羽灭秦后的“诸侯相王”中张耳被封为常山王、吴芮为衡山王、英布为九江王、臧荼燕王。四人原受封于霸王项羽,在楚汉之争时或因为自身斗争失败,或被说客所说,都倒向了刘邦。刘邦承认他们王侯的地位,张耳仍为赵王、臧荼仍为燕王、吴芮改封长沙王、英布改封淮南王。四人投靠使得刘邦实力大增,尤其是勇将英布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

第二类的韩信、彭越是由刘邦所始封的王侯。韩信可谓是刘邦手下头号战将,刘邦把他与张良、萧何并列称为“三杰”,自称“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被刘邦任为大将后,先入关平定了三秦,接着攻下魏国、赵国、齐国可谓战功赫赫。但是他的齐王是自己讨要的来的,本来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王归降,韩信出于自己的私心,还是出兵攻下了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烹死,在平定了齐国后向刘邦上书请求立他为代理齐王“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时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见到韩信的书信大怒,可在形势所迫下还是封韩信为齐王,这也为韩信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彭越原是魏王豹属下,与魏王豹一同归汉,在楚汉相争的关键之时刘邦表示愿封他为王,条件是出兵助汉。韩信、彭越带着兵马和刘邦会师垓下,最后赢得了垓下决战的胜利。刘邦对于这两人的分封在策略上是很成功,但是他们两人主要还是“因功封王”。

第三类是韩王信,他的分封主要是处于策略上的考虑。韩王信是韩襄王的后代,较早就开始追随刘邦,才能平庸,贡献也不突出,他的优势在于韩王族的身份。出于争夺天下的战略考虑,刘邦有意扶持他为韩王,先封为韩太尉,领兵掠其地,于汉二年十一月封为韩王。楚军攻破荥阳时,他投降楚军,随后又归汉,刘邦仍然以他为韩王。由此可见韩王信之所以被封王,是因为当他以韩王的身份存在时才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第四类卢绾的情况比较特殊。卢绾与刘邦同乡,两家父辈就互相交好,卢绾与刘邦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从小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刘邦起事,卢绾一路跟随,虽不见有何大功,刘邦对他一直十分爱护。“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卢绾在群臣中于刘邦的关系最为亲近。汉五年九月燕王臧荼被杀,燕王之位无主,刘邦不顾其他元老功臣的不满封卢绾为燕王。如果按功受赏的话,卢绾是不可能裂土封王的,他靠的是与刘邦的私人关系。

八位异姓王侯是怎么死的

八位异姓诸侯王中,除了赵王张耳因病而亡,长沙王吴芮传国五世外,余下的六位都不得善终。赵王:汉五年,张耳病逝得善终,谥号景王。他的儿子张敖世袭赵王,娶刘邦大女儿鲁元公主为后。汉七年,刘邦经过赵国,张敖对刘邦百般尊敬,刘邦却待其十分傲慢。赵国臣子认为主公受到了侮辱,贯高、赵午等人决定在柏县安排刺客刺杀刘邦。这件事情赵王张敖没有参与也并不知情。事情败露后,张敖被认为*押送到长安。贯高带着一众宾客扮作家奴到长安,受尽磨难为张敖洗刷冤情。刘邦很欣赏这些曾今密谋刺杀他的宾客们的高义,任用他们为高官,反而清白的张敖被贬为宣平侯,至此张氏失国。长沙王:长沙国是异性八王国中唯一存留下来的王国。也是诸国中面积最小,实力最弱的,并且地理位置偏远,与南越交界。初代长沙王吴芮死后,他的后代传国五世,文帝年间无嗣,取消建制。

齐王:韩信是一个天才式的军事将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对于这样的人物,精明的刘邦不可能不防备,韩信要挟刘邦封王的时候更使刘邦有危机感。所以垓下决战刚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找了个无关痛痒的原因将他改封到楚。

刘邦不放心把韩信留在有鱼盐之便,地势之险的齐国。徙封十个月后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可能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和陈平定计伪游云梦,擒获韩信。削去他的王爵,贬为淮阴侯,控制起来。韩信失去了王位,平日也十分郁闷,到了陈豨*时,他准备在京城内响应,结果最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被吕后诱杀,三族遭夷。

梁王:汉十一年秋,陈豨*,刘邦亲征,经过邯郸征兵,彭越称病未至军前,结果刘邦大怒。彭越越发惶恐,更不敢见刘邦,但是他也没有听从部下劝他起兵的建议。一个流亡在汉的梁国罪臣举报彭越谋反。彭越被捕,刘邦把他贬为庶人,流放蜀地。在流放的途中,彭越碰到了吕后,陈述他的冤情,想回到故乡去,吕后答应了,两人一起回到洛阳,吕后向刘邦进言“彭越壮士也,今徙之蜀,以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吕后指示人再告彭越谋反,彭越被处死宗族被夷。

淮南王:韩信、彭越相继被诛杀,英布感到恐慌。英布手下有个臣子叫贲赫因为一些琐碎的事得罪了他,逃到京城,上告英布谋反。朝廷派人来调查,英布恐慌举兵反抗。刘邦率兵亲征,英布兵败被杀。

韩王:韩王信本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天下大定后,刘邦就把他从“天下劲兵之处”的韩国,徙封到太原,为他守边。太原是个是非之处,有凶恶的冒顿为邻,韩王信自然不得安生。他也知道刘邦不会容下他,最终亡命匈奴。后被汉军围于参合,战死。

燕王:燕王臧荼在楚汉相争之时,一直在观望,知道最后才倒向刘邦。臧荼在史书上记载很少,高帝六年秋,臧荼*,刘邦亲征之,九月剿灭。后来刘邦把他自小的好朋友卢绾封为燕王。陈豨在代过*,牵扯到了很多人,卢绾就曾经和他联系过,这事后来让刘邦知道了,他下令卢绾进京受审,卢绾拒绝。刘邦派樊哙、周勃率军攻打卢绾。卢绾并没有*的心思,他还想着入京向刘邦亲自请罪。刘邦死后,卢绾亡命匈奴。

除了长沙国外,被削的七国罪名都是谋反。但是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燕王臧荼谋反过程不详;韩信、英布、韩王信、卢绾可以说是逼反的;张敖、彭越压根就没反过。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大多身死族灭。尤其悲惨的是彭越,一生戎马换来的荣华富贵没有享用几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贬流放,唯一的要求想要回到家乡,结果被人骗杀,族人遭夷,死后还被剁成肉饼遍赐诸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