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秀成兵戎相见同地 但命结局却不同

太平天国起义后期,清军的实际军事主帅是曾国藩,太平军的实际军事主帅是李秀成和陈玉成,陈玉成被杀后,李秀成又成为太平军唯一的实际军事主帅。

当时,曾国藩和李秀成各为其主,为了同一个地方,各抗各的命,结局却大相径庭。

这个地方就是安庆。

安庆,古称舒州,别称宜城,简称“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处,安庆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称。当时,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与徽州一起组成了安徽省的省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更为关键的是,安庆是南京以上,太平军最后一座坚强的堡垒。

清廷和太平天国都深知安庆的重要性,所以这里长期成为双方最重要的拉锯战对象。

不过,当时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1860年,经过李秀成和陈玉成的联手,他们击败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成果扭转了自天京事变以来,太平军的颓势,也打破了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即依靠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出苦力,来消耗太平军,但在攻破南京城时,一定要让由满洲人控制的江南、江北大营来坐收渔翁之利。

因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再次被攻破,手里实在无人可用,无兵可出,出于无奈,清廷只好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加钦差大臣衔,督办江南军务。

太平军方面,由于李秀成锐意进取江浙,对清廷的财富之区造成巨大的压力和破坏。有鉴于此,清廷下令曾国藩东援江浙。不过,曾国藩抗命不从,他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若仍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古平定江南的办法,一定要从上游顺流而下,乃能成功,如果从东路打,结果就无法预料,所以坚决不同意。清廷也无可奈何,只得由他。

太平军方面,也知道安庆的重要性。当时安庆是太平军和皖北捻军的联系纽带,也是屏障天京、保障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

洪秀全的族弟、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就说:“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可以说,安庆为长江的七寸要害,一定要守住。当时他们制定的策略是:“取苏杭后,发兵一枝,由南进江西;发兵一枝,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不过,由于当时的太平军两位主帅陈玉成和李秀成各有私心,在此战略上意见相左。陈玉成的大本营在安徽,故他的军事行动都是着眼于解安庆之围;而李秀成锐意江浙,觉得占领江浙比劳师远征湖北更为划算,所以他对解安庆之围抱消积态度,也是拒不出兵。

所以洪仁玕特意批评李秀成:“抚有苏杭两省,以为高枕无忧,不以北岸及京都为忧。”

由于李秀成拒不出兵,出兵后又放弃原定计划,导致安庆未能解围。1861年9月,安庆被曾国藩攻陷,太平军长江上游重镇全失,天京失去最后屏障。

随后,陷入被动的陈玉成于1862年春,被苗沛霖诱捕,押至胜保军营。当胜保要求陈玉成下跪时,陈玉成怒斥胜保:“本总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尔见仗即跑。在白石山踏尔二十五营,全军覆没,尔带十余匹马抱头而窜,我叫饶尔一条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6月4日,陈玉成在河南延津被杀,年仅26岁。

李秀成仍然按他的计划直取浙江,但未被弥补皖北战争及天京的被动。此后,他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1862年5月,李秀成攻上海未果。

11月,解天京之围失败。

1863年1月,攻常熟失败。

12月,苏州陷落。

在这种情况下,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结果遭到洪秀全的怒斥:“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稣圣旨下凡,作天下万国独一真主,何慎之有?……朕铁统*,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

1864年6月3日,洪秀全死,长子洪天贵继位为幼天王。7月19日,天京陷落。幼天王突围至江西,后被捉杀害。李秀成也在天京东南荒山中被俘。他写下几万字的供词,在写完供词当天被杀。

曾国藩死攻安庆,终获成果,成为中兴第一名臣;李秀成不识安庆重要性,最后兵败被杀,留下扑朔迷离的《自供》。

可以说,如果从战略水平来看,曾国藩确实要高出李秀成一大截。(原文来自平行线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