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皇帝朱元璋如何养兵百万不废民粮?

朱元璋是为从农民走上权利巅峰的民间皇帝,他深谙民间疾苦。他曾养兵百万且不征收一粒民粮,这与那些作威作福的皇帝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的作法鲜明的对比。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做到的呢?

为农民起义军,面对着周边十数个敌对*,更有着当时世界最强大军事力量的元朝,底盘小、人数少的朱元璋除了在所占地区的正规收粮以外,如果军粮不够会怎样?答案只能是抢。要不然,人家给你当兵为什么?不就为了吃饱喝饱为了肚皮嘛。所以,这很正常。

大凡农民起义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因此,只要理性的人就不会反感。朱元璋政权随着地盘和被统治地区越来越大、精英人物地逐渐加入等,纵兵掠夺的行为越来越少。特别是渡江之后于1364年在南京建立了吴政权(史称西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吴政权,史称东吴),朱元璋开始在军事经济上主推:税收与屯田。对于过去的纵兵掠夺百姓粮食的行为开始进行有目的的主动约束。

1.朱元璋纵兵抢掠的历史记录

1355年6月,朱元璋命徐达渡江多去金陵(南京)等地后,其*逐渐增大,为了使其最终成功,徽州儒士朱升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其实在这背后就是将占领区整体变成了军事管制区,其*的主要职责就是保证军需,*的职责一方面是保证军需正常供给、一方面保持和平稳定安心生活为吴政权做事。

1356年,朱元璋设立“营田司”希望用军屯的形式,尽早地能够军粮自给自足。同时,开始着手进行人口普查、田地勘查和登记等,这些我们在上文“”已经进行了评点。

然而,即使如此,因为自然灾害、战役大小等原因,军需供给仍然会出现问题。为此,“寨粮”“检刮”“增租”“借粮”等形式仍然采用。

刘辰的《国初事迹》就如此记载:

针对自己的百姓:除守城军士四十日支粮一次,准作一月口粮,出征军事不支,总兵官给榜,听于敌境远近乡村山寨,招安百姓,送纳粮草供给。

针对不肯投降的百姓:凡入敌境,听从捎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检刮,听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

随着,朱元璋的地盘逐渐广阔,为了更好地让敌方*屈从,更好地收拢人心。1359年闰五月,朱元璋正式宣布“罢各郡县寨粮”。

军队除了吴政权给予的正规配给外,军队自身也会有更高的需求,统兵将领为了军心问题、齐心协力更好地杀敌,也会“增租”就是要求百姓多给一些粮食,也会以“借粮”的名义要求没有余粮的地区用银两替补。

所以,1362年,胡深就像丽水等七县大户征科银两;1365年,李文忠夺取福建时,在屯浦强征百姓纳粮。

2.朱元璋军费

军屯是明初朱元璋、朱棣父子时期最重要的解决军费的途径。对百姓,无论是自己阵营还是敌对阵营的巧取豪夺乃至强行摊派,无论如何都会伤害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自然不愿意去做。但1370年以前的一些行为,也是情非得已。所以,我们在此主要介绍一下军屯的管理。

(1)军屯属于多头管理。

军屯的土地、屯田粮食作物上交给官府的粮食归户部管理;军屯人员归属五军都督府和兵部;

军屯所需要的种子、牛、耕种工具等归属工部;军屯的管理更是政出多门,例如军队方面的*兵部、地方提督总兵等;监察系统的御史;行政系统的*户部、地方的布政使等。

因为,本身是多头管理,屯田的军粮储备,也是户部、兵部、工部都有自己的粮库,例如明朝管理的内库有十个,户部六个、工部三个、兵部一个。同样,*南京也要有自己的军储仓、地方也要有。在1370年时,全国各地共有军储仓、屯田仓22。屯田仓更多,由此,保证了军事供给,纵兵抢掠的事情已经并不多见,对其处罚也越来越大。

(2)朱元璋对于屯田的支持

1376年,宋纳根据历史上的军屯经验教训和朱元璋政权的实际操作经验写出了《守边策略》,边军军屯和营吞两种形式形成了制度。边军军屯就是边防要地的屯田、营屯就是各地区卫所的屯田。营屯在前,卫所制度形成之初,就已经有屯田了。所以,凡卫所附近,有官田必有军屯。

为了支持军屯,朱元璋要求国家不征收军屯的田赋。如果遇到大仗、天灾等,国家财政还会对军屯进行补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87年),军屯才开始被征收田赋。标准是田五百亩,一年纳粮五十石。税率是十而税一。

洪武三十五年(其实是建文帝四年)的标准统一:军队自己的军饷十二石,上交国家的余粮为十二石。税率是百分之二十四。

朱元璋时期对于屯田的支持,保证了军队给养出于军队而不劳民,为此,朱元璋自夸道“朕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