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鲜为人知的皇后马氏 明朝第一位殉国皇后
提及明朝马皇后,人们耳熟能详,但大家熟悉的,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亦即民间津津乐道的“大脚马娘娘”。孰不知,明朝还有一位不为人知晓的马皇后,她就是马秀英的孙媳妇——死于“靖难之役”中的建文帝皇后马氏。
马皇后,明朝孝愍让皇后,名恩慧,明惠帝朱允炆的皇后。其父是光禄少卿马全。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丙子,公元1396年),马氏为朱允炆生下一子,名朱文奎。同年十月,马氏被册封为皇太孙妃。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结束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攻克南京时,明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马皇后*而死。后被追谥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由于是在事关改变帝系的所谓“靖难之役”中被焚身亡。这一特殊的政治背景直接导致当时乃至此后的各种史料中甚少涉及此位马皇后。本文依据《明史·后妃传》、《诸王传》及《罪惟录》、《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等史书中相关片言只语,参证以当时的史境,写成此篇小文,借此拨开重重雾障,让建文帝马后的身影从历史深处显现出来。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中旬,燕王朱棣攻下都城京师(今南京),长达4年之久的叔父争夺侄子帝位的内战结束了。此时的京师,城外焦土遍地,城内残垣断壁,威严壮丽的皇宫被大火烧得一片狼藉。百姓在刀光剑影下呻吟,整个都城在战争的蹂躏下沦为人间地狱。
一天清晨,远处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数十骑威武剽悍的战将簇拥着一位骑着高头大马,身穿红袍,肩绣织金盘龙,足蹬皮靴,腰系玉饰皮带,神采飞扬的大人物,朝皇宫驰去。他,便是这场战争的赢家——建文帝的叔父,即将登上皇帝宝座的燕王朱棣。
燕王进宫后,便清宫三日,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在寒光四射的剑端下,宫人们颤抖的手指向从灰烬中扒出的一具尸体。面对眼前这具面目全非、状若焦炭的尸体,就连朱棣这位如愿以偿的胜利者,也禁不住流下眼泪,以示同情。
那么,这具尸体果真是建文帝吗?史书告诉我们,她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建文帝或葬身火海,或已逃走,总之是下落不明了。在这场骨肉相残的内战中,建文帝马后被烈火焚身,成为明朝第一位殉国的皇后。其他的妃嫔不是丧命于燕王的屠刀之下,便是葬身火海,只有极个别逃出宫去得以活命。
建文帝继承皇位时才2l岁,在位仅4年,他的后妃们正当青春美艳之时,便凄然凋谢了,而见于史书记载者,惟有皇后马氏一人。
谨小慎微的皇太孙妃
马氏,直隶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西)人,父亲马全官居光禄寺少卿。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为18岁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选妃,参照皇后的标准,经过一系列繁复且苛刻的程序后,马氏被选中为皇太孙妃。
马氏被朱元璋选中,除了她自身条件之外,恐怕还沾了她的籍贯和姓氏的光。她和太祖是同乡,又与太祖的皇后同姓。当年太祖和马皇后在濠州结为夫妇,在那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也最恩爱的时光。
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病逝,太祖一直怀念着她的贤良淑德。太孙朱允炆是皇位继承人,只要册马氏为皇太孙妃,不久的将来,明朝又将有一位母仪天下的马皇后。也许在潜意识中,太祖希望这样的安排能给太孙朱允炆带来好运。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十月,在经过皇帝遣使、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告庙等之后,马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妃。癸卯这天,皇太孙亲临马氏家中迎亲。
依依不舍拜别父母后,马氏乘坐凤辇前往皇宫。凤辇轻轻摇着,马氏思绪万千:父亲不过是一位正五品的光禄寺少卿,掌管的只是一些祭物、宫膳、酒醴及油盐酱醋之类的琐事,并无多大的实权,如今自己被选中当了皇太孙妃,家族的兴衰荣辱便系于己身,千万要小心谨慎,做贤良的后妃,方能不负家族的厚望。
马氏机警敏锐,颇识大体。她一进宫,便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紧张气氛。此时,太祖马皇后已去世多年,中宫一直空缺,代管后宫的几位妃子不是病死,便是获罪而死。太祖晚年脾气暴戾,动辄发怒,妃嫔一不小心,便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当时掌管后宫之事的李贤妃,颇为贤惠,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作为太子孙妃的马氏谨记父母的叮嘱,时刻提醒自己,一言一行千万要小心,要严格遵守宫中戒规,不能丝毫逾越,可谓“不可说错一句话,不能走错半步路”。
让马氏倍感庆幸的是,丈夫朱允炆性格仁厚、文质彬彬,和祖父的个性、行事作派全然不同,对她甚是爱护体贴。她对丈夫自然关心备至,衣食起居都侍候得十分周到,因而夫妻琴瑟和鸣、恩恩爱爱。
婚后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十月,马氏生下长子文奎,太祖喜获重孙,马氏地位因此稳固。
忧心忡忡的皇后生涯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六月,太祖辞世,朱允炆继位。次年也就是建文元年二月,建文帝册马氏为皇后,授予金册、金宝。长子文奎为皇太子;3个弟弟分别为吴王、卫王和徐王。由于建文帝要求守孝期间衣食从俭,马皇后册封仪式是否如后世的皇后册封那样繁复隆重,就不得而知了。
马氏正位中宫后,严格按照太祖制订的“皇后之尊,只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之规定,悉心处理后宫诸多事务,用心管理宫中的嫔妃、女官、宫女,精心侍候皇帝和皇太后的起居,细心照顾两个年幼的皇子,同时兢兢业业履行各种礼仪规定的职责。正因如此,尽管朱棣夺位后大肆篡改建文朝的历史,并丑化建文帝的形象,但对于马后却找不到任何行为不端的描述。
然而,马后的内心却始终提心吊胆、焦灼不安,因为从她的丈夫继位第一天起,皇位就从未安稳过。建文帝的诸多叔叔对皇位一直虎视眈眈,尤其是四叔父燕王朱棣,不仅能征善战,实力最为雄厚,而且在秦王、晋王去世之后排行最长,自认为最有资格继承朱元璋的皇位。
为了消除这些亲王的威胁,建文帝即位伊始便采纳谋臣黄子澄、齐泰的主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削除了周王、岷王、齐王、湘王、代王的王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
可是,当面对下一个目标燕王时,建文帝却心慈手软起来。在燕王的种种挑衅行为面前却说:“燕王是我的至亲,不必追究。”尤其失策的是,他没有采纳燕王大舅子徐辉祖的建议,将从北平前来祭奠朱元璋的燕王的3个儿子扣留,从而遗下纵虎归山之祸。
建文元年七月的都城,骄阳似火。这天,一身疲惫、面色苍白的建文帝缓缓走近坤宁宫,马后跪迎丈夫入内。她微笑着向丈夫奉上刚晾好的建宁贡茶,柔声唤来年幼的太子,让他背诵刚刚学会的《三字经》给父皇听。
看着太子红扑扑的小脸、摇头晃脑的可爱模样,建文帝露出了笑容,马后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因为在建文帝到来之前,她已经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燕王终于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为由,在北平(今北京)起兵*了!
马后深知骨肉相残对丈夫是何等的打击,深知随之而来的战争对丈夫、对朝廷、对她自己和家人意味着什么。她恨不得立即变成男子上阵杀敌,可无奈自己是皇后,一位任何朝政也不能过问的皇后,只能更加努力地管理好后宫,更加细致地照料好丈夫的起居,用万千柔情抚慰丈夫,尽最大所能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
这场史称“靖难之役”的战争一打就是4年。马后时刻在关注着战况。由于洪武年间的杀戮,建文帝的将领中能征善战者所剩无几。前线将帅寡于武略,朝中大臣拙于计谋,加之缺乏周密的计划和首尾一贯的战略方针,致使士兵数倍于燕王的建文帝军队往往功亏一篑,败仗一个接着一个。
建文三年十一月,马后生下次子文圭。此时,战争形势对建文帝已是十分不利了,传入马后耳中的战况一个比一个危急。
六月己丑,当马后惊闻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都城金川门迎入燕军时,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失败了,她的生命也行将结束。当宫中燃起熊熊大火时,马后款款整好衣裙,仔细捋齐鬓发,端坐在坤宁宫,直到被冲天的火苗吞噬,时年不到25岁。
建文四年六月壬申,朱棣以天子葬仪将马皇后当作建文帝下葬,并派官致祭,且辍朝三日。但马后究竟葬于何处,没有记载,至今也无人知晓。
凄惨悲凉的身后际遇
如果没有“靖难之役”,马后也许会平安和顺地度过一生,成为明朝20位皇后中人生相对圆满的一位。因为她的丈夫建文帝个性温和、仁厚孝友,从小接受儒家仁义治国思想的熏陶,一心想恢复理想中古代“二帝三王”的仁德之治,自然不会干出诸如废后虐妃之类残忍事来。建文帝成婚8年只有两个皇子,且都为马后所生,由此可见,建文帝嫔妃不多,与马后的感情也甚好。马后的长子文奎4岁就被立为皇太子,马后的皇后宝座可谓稳如磐石。
可是,上苍在给予马后短暂的幸福时光之后便无情地将她毁灭,包括她的至亲。“靖难之役”中,7岁的皇太子文奎不知所终,有史书说和马后一起葬身火海,也有说被兵部侍郎廖平进所救;而时年不满周岁的次子文圭则被朱棣贬为“建庶人”,*在凤阳广安宫,一关就是55年。直到天顺元年(公元 1457年)十月,朱棣的曾孙英宗动了恻隐之心,才将文圭释放,准其*婚配,并派了20个太监和10多个婢妾去侍候。可怜的文圭56岁重见天日时,已是满头白发,连牛马都分不清楚,不久就撒手人寰。
“靖难之役”中,马后的父亲马全下落不明;她的两位做指挥的堂弟(马后没有亲兄弟),一个投靠了朱棣,被封为镇海侯,在一次渡江时淹死;另一个则忠于建文帝,全家三十余口全部在战争中罹难。
由于建文帝之后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后裔,在明帝世系中,建文帝一直没有正式地位,连庙谥也没有。南明弘光帝时曾定建文帝的庙号为“惠宗”,谥号“让皇帝”;马后谥号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但未被当时的清政权认可。
直到清朝乾隆元年,乾隆上建文帝谥号为“恭闵惠帝”,他的皇帝地位才完全恢复,至于马后的谥号是否也随之有变,则不清楚。由于建文帝时期的档案文献与起居注均遭毁灭,私家记述亦被禁止,史书上有关马后的记载也就十分稀少,《明史·后妃传》中关于马后的文字只有44字,是明朝所有皇后中记载最少的。
建文帝马后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后人提起明朝的马皇后时,则大多只知明太祖之皇后马秀英一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