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零分也录取 盘点北京大学历史上的四位怪才
数学考零分的当了清华校长;哭着写作文的成了国学大师;只能考师范的当选上了院士,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离谱,然而,这些怪才、奇才就出在我国著名高等学府北大,是他们那独具一格的招生*,造就了这些大师。
罗家伦:得到蔡元培和胡适力挺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并“循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大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革新。这一年夏天,北大在上海招生,刚从美国回来的胡适参加了考试的阅卷工作。在招生会议上,只是一个普通教授的他激动地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只考了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并不出众。这样一名考生,若放在今日,就连一所普通大学都很难考上。但在当时,主持招生会议的校长蔡元培却明确表态,支持胡适的意见。在蔡、胡二人的执意要求下,这位除了会写作文几乎毫无特长的考生,最终被北大外国文学专业录取了。他,就是罗家伦。罗家伦,1897年12月21日出生绍兴柯桥镇江头村,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早年求学于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
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罗家伦与同学傅斯年、徐彦之一起创办了新潮社,并出版《新潮》月刊。同年,他被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罗家伦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 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被沿用至今。1920年,罗家伦从北京大学毕业。当时,上海纺织业巨子穆藕初资助了5个留美奖学金名额,罗家伦是获奖人之一。同年秋,罗家伦赴美,就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1921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后又去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参加北伐。
从北大毕业8年后,罗家伦以北伐少将的身份,被南京国民*外交部任命为国立清华大学的校长。罗家伦的革命思想,对清华的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南京大学今天的校训“诚、朴、雄、伟”,就是由罗家伦所提出。1949年,罗家伦到*,先后出任中华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评议委员、**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笔会会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罗家伦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69年12月25日,罗家伦在*逝世,享年72岁。
张充和:看不懂数学题
同样也是数学考零分,却得以破格跨进北大校门的,还有合肥才女、“张家四姐妹”中的老四张充和。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祖籍合肥,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在父亲的影响下,四姐妹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公数充和为最。弟弟们多是出自北大、清华的学者、艺术家。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赴美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3岁前就学会了背唐诗,七八岁开始学作对子、写诗。1933年9月,19岁的张充和来到北平,参加姐姐兆和的婚礼。也是在这个时候,第二年夏天将举行大学入学考试的消息传了出来。亲人和朋友都劝充和参加,她自己也觉得不妨一试。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国文、历史、数学和英语。对于前两门,张充和信心十足,因为自幼基础打得牢。加上她曾在父亲的学校中学过一年英语,又在上海中学里学了一年,所以觉得英语也并不难掌握,但充和之前从未接触过数学,她看不出学证明题和代数方程式的意义何在,也不明白该从何入手。
1934年,数千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北平。考试当天,家人为充和准备了圆规和曲尺。“我没用,”她说,“因为我简直连题目都看不懂。”张充和的数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史地、英语成绩都十分出色,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学生活》,更是拿到了满分,总成绩相加,居然超过录取分数线。
此时,胡适已升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在看到张充和作文的第一时间,他立刻大喊:“这个学生我要了!”但当时的北大规定,“任何一科是零分,都不能被录取”,胡适便跑去找到数学改卷老师,请对方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卷子上找出几分。谁知这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反驳说“零分就是零分”,一分也不肯多给。胡适只好找到校务委员会拍桌子吵架。北大终于答应破格录取张充和,而她也成了北大中文系当年录取的仅有的两名女生之一。当时北京有报纸报道了此事,不过说该生名“张旋”——那是充和有意用的假名,连她的中学文凭也是假的,是弟弟宗和托在宁夏当中学校长的朋友帮忙出具的。充和这样做,一是怕用真名考不取,给家人丢脸,二是不想让北大方面知道她与兆和是姐妹,从而联想到沈从文。张充和的姐姐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而沈从文与胡适私交甚笃——胡适这种“举贤不避亲”的做法若放在今日,大约舆论会一边倒地批驳他徇私舞弊吧。
叶曼:一边哭一边写作文
在罗家伦和张充和之后,另一位名叫叶曼的女生也因胡适的赏识被北大破格录取。提起叶曼,不少大陆人或许会感到陌生,但70多年前她曾是北大法学院政、经、法三系唯一的女生,是胡适相当器重的女才子。她还是南怀瑾盛赞的弟子,三毛、林清玄等著名作家推崇的前辈,也是当今极少将儒、道、佛文化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在*几乎家喻户晓。
叶曼女士,原名刘世纶,1914年生,现年100岁,祖籍湖南,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6年,叶曼参加了北大、北师大和清华三所高校的考试,其中,清华是她心目中最向往的高等学府。可结果是,叶曼并未在清华的录取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至于北大,则以试读生的名义录取了她。叶曼在多年后这样回忆自己的“高考经过”。那一年,北大国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你生平最感到悲哀的一件事”,或“喜欢的一件事”,或“感动的一件事”。当时,叶曼的父亲刚过世不久,她便选了“最悲哀的一件事”。“我简直是一边哭一边写这篇文章,真的是用真情写的。”
胡适看了这篇文章,大为赏识。但因为其他评委一致认为,这考生的其他科目确实差了点儿,胡适只好让步:“好了,想办法能让她来就行。”而他所想的办法,就是给叶曼安了个试读生的名号。就读于北大法学院经济系。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叶曼选修胡适之「中国哲学史」、陶希圣「中国古代社会史」、钱穆「通史」,闻一多「楚辞」和叶公超「英语正音」,这些大师级学者的授课,为她日后得以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基础。大学毕业后,叶曼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同学,当年的全科状元田宝岱结为伉俪。后随身为外交官的夫婿,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地驻外总计二十五年,后旅居美国洛杉矶。叶曼接触过基督教、*等不同西方宗教,后并研学佛教、道家、儒家多年,对东方和西方文化、哲学与宗教有独到的见解。中年为明了生死而学佛,先后师侍南怀瑾先生、陈健民上师等。
六十年代,叶曼为传播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在*成立“文贤学会”。七十年代,在美国洛杉矶位于哈冈的家中成立“文贤书院”,每周六免费开讲《四书》、《道德经》、佛教的故事等课程,身体力行,为海外侨胞讲说中国文化,期能带动更多修心向学的风气。八十年代中,叶曼曾代表中华佛教居士学会(*),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期间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戏剧性的相识,让他们成为挚友。后经朴老邀请到北京拜访北京云居寺时,发现云居寺已在日本侵华时被毁损,当即发下宏愿,要重建云居寺。1990年,叶曼来往香港、美国、新加坡等地,共筹得三十二万美金善款。其中三十万美金捐赠用于重建云居寺,受到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何鲁丽以及十世班禅大师的接待,朴老也特意作一条幅赞其功德。其余二万美金捐作云南以及贵州兴办希望小学,迄今为止,已建成十三所文贤希望小学。一九九二年,叶曼获得世界佛教协会及二十七国代表参加的佛教大会赠予的金奖。
叶曼曾任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妇女杂志主编,并以叶曼信箱为读者所称颂。其丰富的东方与西方人生经历、通达的处世态度与洞察人性的智慧,在家庭、爱情、婚姻、信仰等人生目标与问题的抉择上,为现代人传道解惑。蔼蔼学者的风范和对国学的了解,更让她成为无数海内外朋友的精神导师。叶曼传承国学各类经典课程数千讲,并著有多项著作文集,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二零零七年四月,应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之邀,参加西安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二零零七年六月三十日,应邀前往北京市广华寺作《佛法在中国》的演讲,并多次在北京朝阳区望京街道的"中国城市论坛-望京奥运大讲坛"向观众教授以历史、儒家以及道家为主要题材的传统文化。今后,叶曼将把她的余生,她的毕生所学回报给祖国,让文贤书院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付贤智:化学考满分
付贤智,现任福州大学分管科研副校长、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光催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图为付贤智在实验室。现代高考制度,最终形成于“*”之后。在这种全国或某些地区统一命题、完全依靠高考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下,北大仍破格录取过在某些科目上非常优秀的学生。付贤智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付贤智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镇加尚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教师。从邵武一中高中毕业后,付贤智到原莲塘公社芹田大队插队当知青。1976年11月,他调任大竹中学教师,一边教书一边自学。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付贤智参加了高考,并一举考出物理98分、化学100分的优异成绩。按照当时的高考政策,他本来只能就读师范类院校,但在当时,理、化能考出这样好的成绩,确属凤毛麟角。他最终被北京大学化学系破格录取。
1991年,付贤智获得博士学位并开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两年后,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继续研究工作。1997年,他拒绝绿卡,回到家乡,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光催化研究。如今,付贤智带领的光催化研究所成为国家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本人也成为国际光催化领域响当当的专家,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罗家伦、叶曼、张充和、付贤智这样被“破格录取”的学生,一直被视为北大“不拘一格录人才”的现实体现,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的佳话。而2009年首批90个中学校长推荐学生名单出台后,一些教育界的专家和北大的教授表示:除了成绩拔尖的学习能手、学生*甚至传闻中的校花等,真正的偏才、怪才几乎没有——北大很难招到自己想要的学生,甚至由于一开始定位不明,其后又面临强大的舆论压力,已经骑虎难下。不过,2014年,清华大学招收了两位2000年后大学生,不过没有介绍这两位00后大学生的简历,到不知是否是像当年北大“不拘一格录人才”的现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