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人头换军功引发的惨剧 二十四万联军被*
很多年后,白起已经记不得自己第一次杀人时的心情了,也记不得自己杀掉的第一个人是谁?被杀戮者拥有怎样的表情?
喜悦?激动?害怕?恐惧?
韩国人?魏国人?楚国人?齐国人?
没有天生的嗜血魔王,就算是号称“人屠”的白起,第一次杀人时也会害怕,会发抖,会呕吐,晚上也会做噩梦,一具具没有头颅的尸体,一颗颗离开尸体的头颅……一身冷汗的白起从梦中惊醒,伸手摸摸身边的布包,长长呼出一口气,黑暗中期盼该死的战争早点结束,到时候用这个布包换取一份安定的生活,永远地告别沙场,告别杀戮。
白起后来才明白,战争是恶魔,无论谁招惹了它,这辈子都别想摆脱,除非死。
刚开始白起只想认真地打仗,努力地杀人,然后拿人头换取稳定富足的物质生活,小伙子在战场上勤勤恳恳,沿着前辈商鞅铺设好的台阶一级级往上爬。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已经爬到了二十级台阶中的第十级?—左庶长,在军队中级别中等偏上,大约相当于师长或旅长。在秦国,爵位达到第九级“五大夫”,可衣食三百户的租税,按说这个时候白起应该功成身退了,他也不是天生喜欢杀人,无非就是想改变一下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可惜为时已晚,战争这个恶魔此时选中了还在幻想着美好未来的白起,想占了战争的便宜转身就溜,门儿都没有。
由于表现优异,白起被一个叫魏冉的人相中。魏冉刚刚成为大秦的相国,急于培植自己的*,白起想跳出这场游戏过安稳的生活是不可能了。
公元前297年,齐率韩魏攻秦,逼秦割地求和。
秦国不可能挨打不还手,这点毋庸置疑。两年后,秦国人带队杀了回来,占领了韩国的武始和新城。带队攻下新城的人,正是白起,这是白起第一次出现在史书当中。白起当时的爵位是左庶长,因为作战有功,连升两级,为“左更”。
战国时代,有些战争是没有原因没有理由的,就是你打我,我再反过来打你,直到一方的国力削弱,不能再打,然后求和,互换人质。等国力恢复得差不多了,接着再打。白起攻占新城后的第二年,不甘吃亏的韩国人又来了,这回绝对是有备而来,甚至叫来了两个帮手——周和魏国。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周参加了这次战斗,周名分上虽是各诸侯国的领袖,其实呢,它的*可以忽略不计。韩国出兵八万,魏国援军十六万,大军屯于伊阙,剑锋直指秦国。这么多人集合在一起,虎视眈眈地望着秦国,秦人恐惧了,魏冉不耐烦了,更加不耐烦的是白起,这世界仿佛永远都有打不完的仗,杀不完的人,冤冤相报何时了?
我想,白起是不愿意打仗的,肉搏战啊,谁有必胜的把握?尤其是混到高级别的领导层,对生活现状已满足,不愁吃喝,生活无忧,这样的人谁愿意去冒险?可大秦相国魏冉先生很看好白起啊,兄弟去吧,我认为你没问题,争取把那二十几万人都送回老家。
不管能不能,有没有信心,白起都硬着头皮上了,手中的兵力还不及韩魏联军的一半,胜利,继续加官晋爵,失败,将失去一切。有人说,白起是天生的战神,就喜欢打仗。不排除这种说法的正确性。但是,我想,战争开始之前,任何人都不可能预测到结果,敌人二十四万,自己手中兵力不足对方一半,冷兵器时代,让你上你上吗?
你想上也没机会了,白起上了,他不是天生嗜血,也没有想过史书留名,白起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觉悟,觉悟高的人都去出书写兵法了,而白起所做的一切,都是命运强加给他的。
伊阙,注定是个载入史册的地方,它亲眼见证了一代战神怎样缓缓升起,它亲眼目睹了二十四万人一夜之间如何消亡。
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过,韩魏二十几万大军枕戈待旦。
白起来了,对手是韩国将领暴鹫和魏国将领公孙喜。这两人是老搭档,八年前的垂沙之战,正是这二人与齐将匡章联手打败了楚国军队,杀楚将唐昧。而白起呢,对于早已成名的二位将领来说,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他们相信,凭手中这二十几万人,横扫天下都有富余,何况是一个战场上的新秀。
战前,白起对敌人做了细致入微地分析:韩国人不好对付,因为他们是哀兵。韩国刚刚在去年的战斗中输给了秦人,损失几座城池,对于秦军,他们既恨又怕,好在身后有魏国撑腰,这次怎么也要把失去的城池夺回来,丢了的脸面找回来。韩国人天真地认为,魏国武卒战斗力强,堪称天下第一,所以把主攻的任务交给了魏国。魏国呢,认为自己是来帮忙的,不好喧宾夺主——“还是你们韩国人先上吧,我们永远支持你。”
韩国人看魏国人按兵不动,为保存实力,自己也不主动与秦军开战。魏国人觉得冲锋在前损失太大,继续作壁上观。机会总是转瞬即逝的,有的人能够成功,只因为他的嗅觉比较好一些,仅此。双方一推诿,被敏锐的白起看出了机会,以少打多的白起是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
分析后白起得出结论,韩国人少,却属于哀兵,士气高涨,不容易对付。魏国人远道来帮忙,一直躲在韩国人后面不肯出头,虽然人多,战斗力强,士气却属一般。因此,白起做出决定,从战斗力强悍、人数众多的魏国军队下手。先难后易,这是违反常理的战法,然而,成功总是属于那些敢于下赌注的人。
白起的赌注是十万秦国将士的性命,是自己本来衣食无忧的爵位,这是白起的一切。
00秦军在统帅白起的指挥下,作战部署安排妥当,那边的韩魏两国还未就谁先出兵的问题达成一致,战斗没有开始,胜负已分,剩下的舞台时间,全部都属于一个名叫白起的年轻人。
韩国人正在同魏国军方交涉谁先出兵的问题,秦军已经在韩营大寨门口擂鼓了,韩军为保存实力,主帅下令,暂不应战。
谁能想到,这支宣战的部队只是秦军放的烟雾弹,人数少得可怜。秦军大部队已经不在这里了,白起亲率主力绕道到魏国军队驻扎的地方。魏国军队毫无准备,本以为躲在韩国人背后很安全,没想到韩国人这么靠不住。魏国人看着从天而降的秦军,还没来得及惊讶,秦军就发动了总攻。那是怎样一幅场景——秦国士兵个个光着膀子,满脸满身都是鲜红的血液,腰间挂着敌军的人头。魏国军队已经没有时间集结,所有人都选择了消极地抵抗和逃跑,十六万魏军一触即溃。
在这里我们解释一下突袭战和魏军溃败的原因。古代通讯不发达,如果你对敌方的行动没有预知的话,很容易遭到敌人突袭,指挥十几万人是很麻烦的事情,谁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命令传达到每个军营。当敌人突至,大部分人被惊动,只要十之一二惊慌失措,互相踩踏,冲乱了自己的阵营,那就全乱了。
所以魏国败得很惨,主帅公孙喜被生擒。强援没了,韩国人还能坚持多久,答案可想而知。没多久,韩国人也败了,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因为对手是白起,更可怕的是白起身后的那个相国——魏冉。
我认为,作为将军的白起对手中的这二十几万俘虏是做不了主的,真正说了算的是这次战役的最高指挥者——魏冉。
无论是不是这样,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没有一个能活着回去。
魏冉比任何人都明白,打仗闹事最终靠人,这么多的人放回去,没准儿哪个晴朗的早晨又会整装待发,所以,还是一个也不放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