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普通的美国女子为何到中国做战地记者
美国历史学家斯蒂芬·麦金农和詹妮丝·麦金农夫妇曾用10年时间写就传记《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拼出一幅关于她的“拼图”——一名普通的美国女子为何到中国做战地记者?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坚定地支持中国*、为中国*奔走呼喊?
“只有中国*才能给中国农民带来希望,”上世纪30年代初,史沫特莱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回答了这个问题。而在此后近20年里,这成为史沫特莱生命中最重要的信念。
史沫特莱1892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个贫穷的家庭。1929年初,她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特派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不顾*当局的*,报道*领导的土地革命、反蒋斗争以及抗日战争。
史沫特莱陆续写出了《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等近800万字的著作,被誉为“熟知中国事实真相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作家之一”。
“《中国红军在前进》是史沫特莱撰写的第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斯蒂芬·麦金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虽然没有亲历长征,但是通过采访在长征中幸存下来的红军官兵,记录了这段伟大的历史。”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性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几十万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这是史沫特莱笔下的红军长征。
“在她的笔下,红军是英雄。她的描述使人忍不住想起《罗兰之歌》这类史诗中的英雄人物,”史沫特莱的一位好友曾在《中国红军在前进》的书评中这样说。
红军的英勇、使命感和对信仰的坚守深深感染了史沫特莱,她决定参与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斗争中去。麦金农夫妇在他们所著的史沫特莱传记中,描述了身处上海的史沫特莱暗中为红军搜集麻醉药等救护用品,用实际行动支援红军的经历。
资料显示,1938年,史沫特莱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志愿人员,参与动员和组织白求恩、柯棣华等外国医生来华支援中国抗战,她还与宋庆龄等人结下深厚友谊。
研究史沫特莱许多年,麦金农夫妇认为,对劳苦大众的关爱与同情、疾恶如仇的个性使史沫特莱注定要和中国*人站在一起。贫苦的出身、一生所经历的磨难让史沫特莱在中国*人的身上看到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希望。她甚至提出加入中国*。不能被吸收入党曾经令史沫特莱深感沮丧,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
“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的一员,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在史沫特莱有关中国的著作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中国革命者和普通中国人的挚爱深情。
然而在离开中国后,史沫特莱再也没能踏上这片她深爱的土地。另有资料显示,史沫特莱从中国回到美国后,正是麦卡锡主义肆虐的时代,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49年,在强大的压力和政治迫害下,她*离开美国前往英国,次年在准备重返中国时因病逝世,终年58岁。
斯人已逝,余音仍存。人们永远会记得史沫特莱笔下的红军长征和中国革命:“长征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而且不仅于此,”“长征已经完成,而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