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为何不战而降 将蜀汉政权推向灭亡?

喜欢三国的人,再往小说喜欢蜀汉政权的人,估计有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在邓艾兵临成都城下之时,成都城内明明有充足的粮食和人员,为何蜀后主刘禅依旧不等姜维回救,反而决定献城投降。

目前,在四川成都的武侯祠中,后人在这里瞻仰刘备和诸葛亮,但是却没有刘禅的身影,对于今天的四川人来说,一定会因为刘禅的不战而降而感到失望,对于他没能进入武侯祠自然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刘禅投降后,被送往当时曹魏政权的都城洛阳,被实权派人物,当时被册封为晋公的司马昭册封为安乐公,而刘禅那句“此间乐,不思蜀”,更是为后世留下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而他本人虽然寿终正寝,但是却遭到后世百般的批评。

在邓艾兵临城下之际,蜀后主刘禅之子刘谌曾经苦谏自己的父亲刘禅“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以见先帝”,并且在朝堂之上大骂献策投降之人,但可惜的是,刘禅最终并没有选择背水一战,反而是接受了谯周等人的意见,选择开城投降,而这一举动也正式宣告了蜀汉政权的灭亡。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刘禅从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之后,就开始成为蜀汉政权的皇帝,从这时算起到263年蜀汉亡国,其间一共经历了40年的时间,其实在这四十年的时间里,刘禅能够安安稳稳的在成都做皇帝,其实也与他为人不刚愎自用,重用诸葛亮有很大关系。

诸葛亮执政期间,虽然多次征伐曹魏,但毕竟对于国家政权的平稳过渡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朝中也确实有一些能人,能够处理好蜀国的内政,这才让刘禅能够坐稳这个*,但可惜的是,刘禅后期宠信宦官黄皓,致使朝政日益荒废,蜀国国力也逐渐衰弱,就像是《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的那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