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奇冤 《西游记》中悟空偷蟠桃竟为唐僧

《西游记》中孙悟空影响了不少国人,当然,小编就是其中的一位。如果说孙悟空是中国神话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恐怕也无人反驳,我们其中有多少人是看着《西游记》长大的。当然,所有的人物形象也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那么孙悟空的起源是什么呢?

至于孙悟空的起源,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下:

一、我们知道孙悟空是石头里跳出来的,所谓“父天母地”。这个形象与《淮南子》所记夏启之诞生于灵石是何等的相似?二、“形若猿猴”的外貌,如“无支祁”。无支祁是唐代李公佐《古岳读经》中所写的淮河水神。“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自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与孙悟空的确不无相似之点。;三、“铜头铁额”的特征,这个可能是受到了与黄帝争位的蚩尤及其众兄弟的传说的影响;四、孙悟空“与帝争位”,号称“齐天大圣”的战斗精神,不由得不让人想到与帝抗争的刑天。

也有人提出孙悟空的形象是受印度神话的影响,比如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所写的猴子国的神猴哈奴曼,他的神通也是大得惊人。能在空中飞行,能把喜玛拉雅山拔起背着走,还曾经被吞入一个老母怪的腹中,在里面伸缩变化后又从老魔的耳朵里钻出来。这些争论到现在还在继续,我们不是专业人士。论证这些只不过好玩罢了。让我们看看流传于宋朝的话本小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怎么描述孙行者的原型的:

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道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这里还不叫孙悟空,而且他的形象还是个白衣秀才。不过后来的《西游记》已经很明显的在仿照他写做了。我们接着看:行者神通,偕入大梵天王宫,法师讲经已,得赐“隐形帽一顶,金镮锡杖一条,钵盂一只,三件齐全”,复反下界,经香林寺,履大蛇岭九龙池诸危地,俱以行者法力,安稳进行;又得深沙神身化金桥,渡越大水,出鬼子母国女人国而达王母池处。(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孙悟空的本事已经很大了,有趣的是,《西游记》里写孙悟空偷蟠桃是主动的,而在这本小说了却是唐僧想吃: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孙悟空却不敢去)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以上都是关于此类故事的一些补充,记得还有各类杂记小说等有关孙猴子的传说,但由于太过于杂乱并且不具有形象性,就不一一列举了。

360常识网点评:《西游记》中对悟空的描写,想必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大家都非常熟悉,小编也就不再罗嗦了。今天小编要平反的是:师傅要吃桃子,孙悟空就偷桃子给师傅。不能让任劳任怨悟空再被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