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历史上开国功臣被杀 是可怜还是罪有应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其本意是:狡猾的兔子一死,狗也很快成为人们的食物。鸟被打尽的时候,人们把良弓也束之高阁不用了。后人习惯用此句来比喻被人利用后,失去利用价值的下场。几千年的历史,血淋淋的例子,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案例一直在反复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白起、伍子胥、文种、吴起等;西汉的韩信、彭越、英布、张耳、臧荼等;明朝的常遇春、李善长等。开国功臣为什么被杀?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手握重兵、自恃功高、不知进退、威胁皇权。当有功之臣的功绩和他们的惨死形成对比的时候,我们往往可怜他们。可有这么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们是该可怜那些被杀的功臣,还是该骂他们罪有应得呢?在我看来,骂他们罪有应得要大于可怜他们。为什么呢?原因有二。
第一:能成为开国功臣,本就说明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绝对不傻。我们拿韩信来说,韩信精通兵法谋略,被称为“谋战派”代表人物,论谋能谋己,甚至能做到谋天下;论战,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楚汉之争时,他有机会与刘邦和项羽三份天下。但他没有,楚汉之争时的他,忠为上,没有背叛刘邦,帮助刘邦取得了汉室天下。可西汉建立之后呢?功高震主的韩信不知进退,当面对自己的*一再被削弱时,还是不停的埋怨,最后被杀。单看韩信,我想骂他罪有应得,一点都不为过。
第二:被杀的开国功臣当初跟随主公起兵的目的是什么。刘邦的西汉,朱元璋的明朝,刘邦和朱元璋有十分相似的背景,都是平民,都是被逼无奈。刘邦和朱元璋手下的亲信大都是备受压榨的贫民百姓,当初跟着主公*,为的是不再受欺负,为了自己,也为了百姓。推翻旧朝,建立新朝之后的他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享受荣华富贵,而不是手握重兵,可他们大多选择的是手握重兵,不知进退,威胁着皇权。他们都有时间去辞官或者放弃兵权,但他们没有。这样的情况下,皇帝的选择只有杀。不杀就可能*,在国与情之间,皇帝只能选择国,而舍弃兄弟情,因为他们是天下共主。说到这里,大家会说,赵匡胤没有杀有功之臣。当然,这点没错。可他赵匡胤玩了一把“杯中释兵权”。假如没有“杯中释兵权”,那历史又会多了一笔:赵匡胤如何如何杀开国功臣。“杯中释兵权”与本人上述的第二条是一致的,开国功臣应该得到的就是荣华富贵,所以兵权交出,给你个虚衔独自享受去吧。赵匡胤能使用和平手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开国功臣的数量与开国功臣在新朝的影响力比西汉和后来的明朝相要少的多。
同是开国功臣,有的能善始善终,像张良、萧何、刘基等人。他们所做的也很简单,那就是“知进退”三个字,张良和萧何并没有离开朝堂,但他们能自保,这便是人生哲学。就像当今社会,同样做一件事,为什么有人能赚到钱又能赚到名,而有人却钱和名都赚不到,两种人的区别并不大,关键在于人生哲学的不同。要不然怎么会有“事在人为”这个词呢。我们一直在可怜着那些被杀的开国功臣,可他们不值得去可怜。“罪有应得”一词用在他们的身上,可能你的主观意识难以接受,但事实的确是这样,“罪有应得”最能与他们的所作所为想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