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功巅峰跌落谷底 清朝首富胡雪岩做错了什么?
“红顶商人”,通常是指拥有官方背景的生意人。他们利用官府给予的支持和赋予的特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跻身富豪俱乐部,成为商海浮沉的弄潮儿。胡雪岩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员。他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他的成功能否复制?他为什么又迅速地从成功的巅峰跌落呢?遭遇挫折之后,他为什么没能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呢?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杭州城东南角有座占地十多亩的宅院。当地人都知道,宅院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胡雪岩。胡雪岩原名胡光墉,雪岩是他的字。
胡雪岩是晚清中国的首富。他的家产一度价值3000万两银子,按照购买力计算相当于今天60亿元人民币,比当时国库存银还多。胡雪岩还是晚清官场达人。朝廷授予他布政使衔,赐红顶戴、黄马褂和紫禁城骑马待遇。官职相当于副省级,荣誉和待遇更高。生意场上,机遇和环境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胡雪岩很重视“人和”。作为红顶商人,他跟官员们打交道驾轻就熟。作为老板,他跟员工打交道也颇有心得。他的经历,就是一堂生动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课。
员工到企业上班,首先考虑的是薪水。薪水是否优厚,配得上付出,有上升空间,是员工努力工作的动力。熟悉业务的员工永远是稀缺资源。他们既是熟练工,也是企业秘密的知情者。晚清时期,通讯手段不发达,许多商家就用高薪挖竞争对手的墙脚,获得熟悉业务的员工,也就掌握了竞争对手的内情。要想在激烈的商战中生存下去,就必须笼络人心,保护人才,避免人才流失。胡雪岩笼络人心,主要用三个办法:一是高薪,二是情谊,三是平等共赢。
先说薪水。胡雪岩在薪酬方面绝不含糊。他相信,员工报酬跟买东西是一个道理,“一分价钱一分货”,货好,价钱自然就贵,值得重金聘请的人,一定是忠心和得力的人才。胡雪岩开薪水很有契约精神,不会因自己生意下滑,赚的钱减少,就克扣员工薪水,哪怕自己分文不赚,员工薪酬上也要该给多少,就给多少。阜康钱庄聘请刘庆生当副手时,资金还没到位,胡雪岩一声令下,给刘庆生开出年薪二百两银子(不含年终分红),且先预付一年薪水。要知道,当时十几两银子就能让一个八口之家在杭州过上吃住不愁的好日子。这么做当然打动了刘庆生的心。
再说情谊。胡雪岩热衷于用给员工发年货的方式笼络人心。由于他早年在杭州的金华火腿行当过伙计,因而年货就是金华火腿。胡雪岩对火腿要求很高。由于火腿上段骨头多,下段肉质太肥,口感都差,只有中段最好,所以,他就把这口感不错的中段作为年货,送给各级员工,而上下两段留给自己和家人享用。年货发放前,胡雪岩还要亲自抽查,用银针刺破火腿闻味,看看火腿香不香,火候足不足,质地和成色如何。胡雪岩这么做,让员工非常感动,大家都愿以百倍的忠诚和努力加以回报。
最后说说平等共赢。还记得胡雪岩在杭州的那座豪宅吗?建这座豪宅的时候,西北角有个剃头铺,无论给多少银子,都不肯搬走。胡雪岩算是那个时代的牛人吧,可他既没有请官兵强拆,也没有去找地痞流氓扔砖头恫吓。在他看来,无论富人穷人,都平等地享有居住权的资格;自己赢,也要允许别人赢。因此,直到胡雪岩去世,这个钉子户也毫发未损。这是一件小事,但折射出胡雪岩为人处世的老练豁达。他失去的是一小块土地,给豪宅留了点缺憾,但得到的却是社会声誉,这是无形的财富,也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诀窍之一。
薪水事小,名声事大。发放高薪,员工得到了尊重,老板得到了好评,劳资双方是共赢。火腿事小,人心事大。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无成。剃头铺事小,社会声誉事大,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一个懂得尊重弱者的强者,才更值得尊重。
很多成功的门,其实是虚掩的。只要我们勇敢地去敲门,大胆地走进去,呈现在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个崭新的天地。依靠“天时”“地利”,尤其是“人和”,胡雪岩迈出了这一步,拿到了成功之门的钥匙。然而,他的事业迅速走向失败,也跟“人和”有关系。19世纪后期,江南的生丝60%是销往国外的。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生丝贸易。这让正在兴起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不服气。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他们和西方列强开展了“商战”。胡雪岩就是这场商战的主角之一。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为当时“中国首 富”,获得慈禧亲授的红顶戴和黄马褂)
光绪八年(1882年),苏杭地区的新生丝运到上海。胡雪岩垫付了两千万两银子全部买下,准备套利,使西方商人根本买不着生丝。洋人想做生丝生意,只好找胡雪岩商量,愿意多花一千万两银子,把胡雪岩囤的这些生丝买走。胡雪岩也不含糊,出价三千二百万两。就因为多这二百万两,谈判没成。第二年,苏杭地区的新生丝又运到了上海。这次胡雪岩没钱了,就邀请其他中国商人集资,全部收购,以此控制生丝市场,迫使洋人屈服。可是,这次他在“人和”上栽了大跟头。因为有个死对头出现了,他叫盛宣怀。
盛宣怀也是红顶商人,是李鸿章身边的红人。当年创办轮船招商局、荆门矿务总局、天津电报局时,盛宣怀就被胡雪岩暗中打了小报告,从而三次丢官。有人问,胡雪岩为什么要跟盛宣怀过不去呢?其实,这俩人都被当枪使了,背后是李鸿章的淮系集团和左宗棠的湘系集团的明争暗斗。不管怎么说,俩人结下了梁子,盛宣怀处心积虑地找机会报复。
为了给左宗棠西征筹集军饷,胡雪岩曾多次找英国汇丰银行,先后借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约定半年一还。虽然都以朝廷名义借钱,但银行催还款时都找胡雪岩,因为他是经手人。当初借钱时,朝廷批准以各省铜税收入做担保,每年都会把税款按期打到胡雪岩的账上。这次,盛宣怀跟苏松太道邵友濂说,李中堂(李鸿章)要求今年缓发铜税二十天。邵友濂觉得,既然李中堂发话了,缓发又不是不发,也不算个事,就照办了。
新生丝刚运到上海,盛宣怀抢先出手,联合外商将其全部买走,然后低价抛售给胡雪岩的老客户。就在这年,欧美发生经济危机,丝织品外需锐减。而在此前几年,中国发生了丁戊奇荒,经济严重衰退,丝织品的内需也锐减。胡雪岩前一年囤积的生丝不仅卖不动,而且卖不上价,还占用了大笔钱款,无法变现。这时的胡雪岩,流动资金匮乏,正处于最脆弱的时刻。
怕什么,来什么。就在这一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军舰开到闽浙沿海,扬言炮轰上海。霎时间,上海滩市面大乱。盛宣怀马上托人到胡雪岩的阜康钱庄提款挤兑。有他带头,其他人也纷纷前来提款,阜康钱庄账上的存银很快就被取空了,面临破产的境地。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胡雪岩都做了什么呢?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找人帮忙。债主登门,胡雪岩只好求助邵友濂,赶紧把今年的铜税打过来救急。可是,邵友濂谎称办事人员不在,故意磨蹭。他又给左宗棠拍电报求救,但被盛宣怀掌控的电报局扣下,没能及时送到左宗棠手里。以前当惯了赢家的胡雪岩,这次真的碰到大麻烦了。
第二件,变卖财产。为了应对挤兑和还贷款,他低价卖掉了囤积的生丝,亏了八百万两银子本金。他又抵押了这些年置办的土地和房产,换成银两。然而,由于整个上海滩陷入了金融恐慌,房价股价大跌,这些往日里炒到天价的房产,根本卖不上价。第三件,遣散家人。胡雪岩是个享乐主义者,他在杭州城建的那所豪宅,富丽堂皇,异常奢华,养了十几名貌美如花的姬妾。如今,自己快成穷光蛋了,再也养不起这些阔太太了,干脆每人发给两千两银子,全部遣散,自谋生路吧。
这三件事胡雪岩做得都很被动,非但没能把欠款补齐,而且丧失了大量家产,失去了继续偿还债务的能力。事到如今,他才明白,背后捣鬼的人就是盛宣怀。而此时,左宗棠虽然到上海处理善后工作,但已于事无补;盛宣怀也被李鸿章调到了天津躲避风头。只剩下胡雪岩长叹一声,坐在太师椅上,面如死灰。两年后,也就是光绪十一年(1885年),胡雪岩总算把欠款还清了,但经济上一败涂地,没了东山再起的本钱。就在这年,他在忧愤中死去,享年63岁。他的靠山左宗棠,也在同年去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遭遇来自国内国外的双重挤压,资本原始积累困难重重。许多商人仍旧靠官商勾结和囤货套利的传统经营模式生存。然而,胡雪岩的失败,昭示了红顶商人的旧模式行不通了。胡雪岩用极为惨重的代价,给后人留下了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