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和朱由校究竟谁的政治水平高呢?
在东林人眼里,魏忠贤弄权是大明最大*,所以他们与魏忠贤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俨然,在东林这群读书人眼里,一旦皇帝朱由校能亲政,皇权的合法性有了保障,大明的政局就不一样了。
合法的皇帝天然英明——不得不说,这种想法“耿直”得有些迂腐。
他们不了解领导朱由校是个怎样人。从本质上讲,这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半大孩子。和社会上“有人养没人教育”的小混混区别不大。
因为父亲从小不招爷爷(万历皇帝)待见,所以,朱由校这个皇长孙自然也常在万历皇帝的视野以外。直到爷爷临死,他才被册立为皇太孙,有了受到正规帝师教习读书的机会。但刚开始认识字,读了没一个月,就轮到他主持政局了。因为他的父亲登基一个月就撒手西去,按照皇权的合法性,轮到他接班,这一年,朱由校已经16岁。
16岁的朱由校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少年了,但文化水平还比不上如今高小学生。稀里糊涂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没开化。他的最大爱好,不是政治,而是玩。
他在“从政”的七年间,不读书,不看奏章,不批军机,最爱干木工活,天天在木工房里挥汗如雨,日以继夜做自己琢磨出的小摆设,小玩具。这样的人当皇帝,跟宋徽宗当皇帝的效果差不多,画家当不好政治家,木匠的政治才华也几乎为零。这等于是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业余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帮闲”,帮他处理他不感兴趣的政务。所以,魏忠贤出场了。朱由校在将政权教给魏忠贤代管同时,将原名”魏进忠”的魏赐名“忠贤”,意在希望魏做个既忠心又能干的心腹。可以说,是朱由校的政治无能将魏忠贤推到政治前台。
一个半文盲高踞于皇帝的宝座上,而另外一个纯文盲当上了皇帝的秉笔太监,替皇帝拟写朱批,怎么说起来都荒唐可笑,这却是明代中国政坛的一个事实。
对于半文盲的朱由校来说,没读过书的魏忠贤比那些认死理、不知变通的迂腐东林大臣们,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赏。东林人有文化,不代表有能力,魏忠贤没文化,但这和没水平是两码事。
说到魏忠贤不识字闹出的笑话,历史段子比比皆是。譬如相声《连升三级》,说魏忠贤把人家骂他的对联高悬寿堂之上。这些段子听起来有趣,但未必是事实。段子里的魏忠贤过于被贬低了。魏忠贤是个文盲不假,但决不是个糊涂蛋。他替皇帝当了七年“主笔”,岂能是个糊涂蛋?其实在替皇帝处理政务时,魏忠贤还是有自己一套的。
那么,文盲魏忠贤是怎么处理文件、批阅奏折的呢?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识字,而是主见。他是个很有主意的、处事果决的宦海老手。至于文字,在他眼里那只不过是工具,让别人当好了。魏忠贤让别人替他讲解奏折,把艰深的古文翻成浅显的白话,然后,把他要说的话再让人译成文言,用朱笔书写在奏折上。一道道自高无上的“圣旨”就这样载入明帝国的史册。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流氓比起政治小混混,还是有着领先一截的特长。魏忠贤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至少政治水平高于小混混朱由校。由他代行皇权,或许是读书人东林大臣的政治噩梦,但于国于民,并不比低能的皇帝危害大多少。
这也是很多被东林人排斥的大臣依附他,他打败东林人后,阉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对他个人崇拜潮、为他兴建庙宇、与孔圣人并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趋炎附势之徒里,不能排除有的人是发自内心地崇拜“九千岁”的政治能量。
后来的史事也证明的这一点。朱由校死后,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他干净利索地干掉了魏忠贤及其阉党群,但是并没能挽救大明王朝。九泉之下的东林六君子,在得知政治死敌魏忠贤伏法后可能依然无法瞑目,因为亡国奴之痛接踵而至。
此时的他们不知是否明白: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不在最高*的合法性,而在高质量。愚忠一个低能皇帝,打倒他们的奴才,都不如把国家最高权力交给能胜任的真正政治家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