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跟日本能和谈吗?这是在逼他继续犯罪呀
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日本骤然间追加了条件,而且在手续上也增加了条件。23日,狄克逊特密急电德国外交部长说到这些“基本条件”为:“(1)中国必须放弃她的亲共的以及反日的和反满洲国的政策,并且与日本和‘满洲国’合作,执行她们的反共政策。(2)在有必要的地区建立非军事区和特殊政权。(3)日本、中国和满洲国之间缔结关于在经济上密切合作的协定。(4)中国偿付日本所要求的赔款。”狄克逊在电报中还谈到了日本外务大臣向他另外宣读下面声明:“假如中国接受这些基本条件,她必须以行动——反对共产主义——来表示她的诚意。蒋介石须在规定的时期内派遣和平谈判的代表至日本所指定的地点。日本希望在本年底左右获得答复。”在这里就把时间规定死了,已经像在下最后通牒的样子。
12月26日晚,陶德曼将这些“基本条件”交给了孔祥熙(因蒋介石患病),并作了口头说明。陶德曼在当天给德国外交部的急电中说:“当我向他们宣读日本的条件的时候,孔和蒋介石夫人都极为惊恐。”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说:“倭所提条件如此苛刻,决无接受余地。”在27日举行的最高国防会议中仍有人主张和谈。蒋介石认为:“近日,各方人士与党中重要负责同志均以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殊不知此时求和,无异灭亡,不仅外侮难堪,而内乱益甚,彼辈只见其危,不知其害;不有定见,何能撑此大难也。”蒋介石以为“倭寇此提条件,等于征服与灭亡我国;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遂拒绝作答。于是,蒋介石采取了拖延的办法,直到1938年1月13日向日本表示,要求日本方面对每一条款作具体说明。
当时日本的形势是:“日本*中有一部分人,自从十二月攻占南京前后,由于对中国*态度不明表示不满,就在十二月十四日成立了华北临时*,王克敏就任了*主席,于是一种颇有*的意见抬起头来:把临时*扶植起来,将来发展成为**,和平谈判不以蒋介石政权为对手。”
蒋介石13日的表示是由外交部长王宠惠告诉陶德曼的,王对陶说:“经过适当考虑之后,我们觉得:改变了的条件太广泛了。因此,中国*希望知道这些新提出的条件的性质和内容,以便仔细研究,再作确切的决定。”日本认为这是“拒绝的答复”,于是在1938年1月15日决定“陶德曼调停”结束。
这天,狄克逊给德国外交部长的特密急电中说:“今在10时30分,外务大臣将下面的日本*对于中国*1月13日的声明的答复的全文交给我,并且请求我尽快转给汉口。”日本在答复照会中说:“中国关于上面所说的谈判的答复,已经推延了好几次,甚至在1月10日我们还没有收到,因此我们不得不再等几天。当昨天最后收到的时候,我们发觉中国的答复仅仅是一个敷衍的答复。要求知道我们的条件的详细内容,我们只能认为:中国*方面这种拖延的态度,表示没有以接受全部和平谈判的基本条件来谋求和平的意念,而这一点是我以前就已经说明过的。因此帝国*现在决定放弃(*对此是深为遗憾的)承阁下的*竭诚帮助而进行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目前的和平谈判,并且从一个完全新的立场来处理目前的事件。”
1月16日,日本*发表声明,即第一次近卫声明,宣称:“帝国*今后不以国民*为对手”,日本*和蒋介石*的正式外交活动就此结束。17日,德国外交部给德国驻华大使馆密电:“鉴于日本的声明,我们认为我们的递信员的身份目前已经终止。”18日,日本*又发表了一个意在“否认”和“彻底抹杀”国民*的强硬补充声明:“所谓‘今后不以国民*为对手’较之否认该*更为强硬……意在否认国民*的同时,把它彻底抹杀。……”日本广田外相还向美国驻日大使格鲁暗示:这种措施不仅是断绝外交系,而且意味着汉口的国民*已经不代表中国,日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承认以华北政权为中心的政权。
18日,国民*发表《维护领土主权及行政完整的声明》,以严正立场昭告世界:“中国*于任何情形下,必竭全力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复和平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决非中国所能忍受,同时在日军占领区内,如有任何非法组织僭窃政权者,不论对内对外,当然绝对无效”。蒋介石由洛阳返南昌,发表感想说:“自我拒绝日本媾和以来,使日本不得不发表声明不与国民*为对手之主张,此其于政略上,彼为被动,而我乃取得主动地位矣。且可使国内主和者断念,内部更可团结矣。昔者宋人亡于外寇,乃由主和者日盛,主战者日衰之故。余之刻苦奋斗,不惜牺牲,誓以生命报国,就足以使岳武穆未伸之壮志终得伸张于七百载之后。虽然甘心为秦桧者,恐未易完全断念,吾益当努力图之。”
就在这一天,日本*命令驻华大使川樾茂回国。蒋介石于是在20日命令驻日大使许世英回国。这样,中日两国之间的协商途径,业已完全关闭;中日两国的外交,实际上断绝了。通过陶德曼进行调停的渠道就此堵死了。
从蒋介石的态度来看,是想妥协,又嫌日本的条件太苛刻,“国民*将会被舆论浪潮所冲倒”。最后是日本宣布“不以国民*为对手”,也就是说,不同你蒋介石谈了。这样一来,蒋介石也就暂时死了妥协的这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