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岛事件始末 陈水扁等借此登上政治舞台
“美丽岛”:*政治分水岭
30年前,一本杂志引发了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成为*政治发展史的分水岭。在30年前“美丽岛事件”中,黄信介、施明德、吕秀莲、陈菊、姚嘉文等因此进了*,当时的辩护律师陈水扁、谢长廷由此步入政坛,宋楚瑜作为*官员开始崭露头角。今天*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30年前的这场事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轮番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原野。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这首叫《美丽岛》的歌曲是*校园民歌运动先锋李双泽的遗作,由他好友胡德夫和杨祖珺在其逝世后发现。歌曲里弥漫着浓重的原乡情结,体现着那代*人对家国与人生的思考。此曲虽在当时被当局以鼓吹“*”为由禁掉,但它生命力却越来越强,竟成了一代怀抱*理想的*人的圣歌。
后来,一本杂志用这支歌名作刊名,由这本杂志引发了一场著名的政治事件,成为*政治发展史的分水岭。
美丽岛杂志社
在30年前“美丽岛事件”中,黄信介、施明德、吕秀莲、陈菊、姚嘉文等因此进了*,当时的辩护律师陈水扁、谢长廷由此步入政坛,宋楚瑜作为*官员开始崭露头角。今天*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30年前的这场事件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轮番登上了政治的舞台。
“美丽岛事件”在后来成了民进党的政治资本,也成为党内争权夺利的砝码。民进党不仅用此事件来反映*执政时期的专制,也彰显民进党争取*的历史功绩。能否搭乘上“美丽岛”号这趟政治列车,成为日后政治人物的重要指标。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
1979年5月,黄信介准备申请创办一份新杂志。他们从传唱一时的歌曲里找到灵感,决定新刊就叫“美丽岛”。
美丽岛杂志社成员的合照
之前,黄信介像*早期所有党外人士一样,通过办《*政论》、《这一代》杂志来宣传政治主张。他在杂志被禁后又联合林义雄、姚嘉文等人组成“党外人士助选团”,通过选举机制来要求进一步*。他们不但举办各种座谈会、记者招待会等,还不断发表政见并印发传单。这时吕秀莲在哈佛深造,闻讯后放弃深造机会,回台投身风起云涌的党外运动,参选桃园县国大代表。
然而,1978年年底,美国突然宣布与台“断交”,蒋经国获息后,宣布停止一切选举活动。像黄信介、吕秀莲这样的党外人士,虽然在地方参选掀起了不小波澜,但随着当局终止原本明年举行的增额*民意代表选举,他们不得不改变策略,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和斗争。
1979年6月2日,这些党外人士所创办的《美丽岛》杂志在台北正式挂牌,一场挑战权威的新*运动发轫了。在7月的一次会议上,杂志社确定由许信良任社长,吕秀莲、黄天福任副社长,施明德任总经理,姚嘉文、林义雄任发行管理人,张俊宏任总编辑。这个杂志网罗了*各派的知名党外人士,几乎涵盖大部分本土反对精英,包括了当时倾向统一的“夏潮”以及以康宁祥为代表的稳健派,但是主要还是以施明德等激进派为骨干。杂志成为党外*的大本营。
这时的施明德重获*才一年多,他此前因1962年在小金门担任炮兵军官时企图军事政变推翻政权,被以首谋*罪遭投入*里15年之久。他在*里受尽严刑,牙齿和脊椎受损,从22岁开始就满口假牙。
然而,正是这个刚刚被释放的施明德,却又再度投入对抗*威权*的《美丽岛》组建中。施明德和《美丽岛》的目的是,“要形成没有党名的政党,主张实行‘国会’全面改选与地方首长改选”。*化目标非常清楚,直指*党禁、报禁和30年不改选的“万年国会”。
这年8月,《美丽岛》,创刊号即一鸣惊人。在当时*尚未开放报禁、党禁的沉闷气氛里,这份充满异议色彩的政论刊物,犹如在密不通风的暗室撕开一道裂口,这束光亮立即吸引来无数渴求的目光,一时一纸风行。
当然,《美丽岛》的目标不仅仅是办一份宣传“异端”思想的杂志,他们还要以此为平台成立一个没有名字的政党。随着杂志销售的节节攀升,施明德等人四处游说地方人士,催生了多处杂志社地方服务站,广泛吸收有志青年,并借着集会、演说等活动宣传要求*的政治主张。
杂志知名度不断提高,至1979年11月,杂志发行量已过8万册,杂志社只经数月就在各县市成立了十一处地方服务站。一个“没有党名的党”已初具规模。这在当时,无疑是以身试法,《美丽岛》与当局在政治权利与意识形态上矛盾迅速激化。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1979年12月10日,国际*日。
这天的*显得格外的拥挤,《美丽岛》各地服务处成员和支持者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慢慢向着扶轮公园方向汇集,仿佛受到某种神秘的力量的召唤。而与此同时,荷枪实弹的防爆警察,也如临大敌般集合起来把守住各个路口。
山雨欲来风满楼。
原来,在11月14日,《美丽岛》杂志组织了一场联合祈祷会,施明德在会上听从几位神甫的建议,决定在12月10日国际*日举办大规模纪念活动。时任*服务部负责人的陈菊协助施明德准备进一步筹组“*纪念委员会”,并打算在纪念活动当天正式成立。
11月30日,《美丽岛》杂志社以“*纪念委员会”名义,向*市警察局申请在扶轮公园举办“世界*纪念日大会”,遭到当局拒绝。就在*日前一天,*当局以将举行演习为由,宣布次日禁止任何*活动,很明显是想扼杀这次游行于萌芽之中。
当局为了吓退这帮“乌合之众”,袭击了黄信介住宅和《美丽岛》在*、屏东的服务处。没想到《美丽岛》人员依然我行我素,驾车号召民众参加翌日集会。两名《美丽岛》义工在发传单时被警察逮捕,并遭到殴打和拘留,一直到次日凌晨才被释放。
不断升级的暴力活动没有震慑这些人,他们毅然决定按原计划在*举行游行。很多原本没准备参加游行的群众被之前的迫害事件激怒,也不顾一切加入游行队伍中。队伍里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施明德,他手持火把站在车上,和姚嘉文规划着路线。面对着神情严肃的警察,黄信介要求提供演讲场地,遭到拒绝。
在施明德的引导下,游行队伍拉着布条、喊着口号,浩浩荡荡地向扶轮公园集中。然而等他们快到达集会中心时发现,扶轮公园已被*,他们临时改变集会地点,即中山一路与中正四路口的大圆环。
这时,队伍遭到大批警察的阻拦,一时间如洪水被阻塞,乌压压的人群越积越多。吕秀莲从人群中站出来大声疾呼:“几百年来,*人从来没有机会像今天用这么大的心声喊出咱的勇气、咱的正义感,喊出咱对*的要求,今天是伟大的一天,希望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来挽救大家的生存命运。”
下面口号声、掌声一片。
游行群众气愤填膺,按捺不住的怒火让他们骚动不安,场面已经完全失控了。全副武装的警察越来越多了。当局的高压姿态让对立愈演愈烈,民众长期积怨演变成暴力相对。警察这时手持盾牌逼近行队伍,群众还以石块和棍棒。奉令打不还手的警察受伤惨重,主要街道一片狼藉。
为了避免事态的扩展,警方决定施放催泪瓦斯,最后以全面镇压收场。这场“美丽岛事件”,成了*自“二·二八事件”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官民冲突。
*的反应
蒋经国闻讯后感到事态严重,他于12月12日亲自慰问在事件中受伤的警察,次日下令查封《美丽岛》杂志社,逮捕张俊宏、姚嘉文、陈菊、周平德、吕秀莲、林义雄等人,通缉在逃的施明德。
这时的宋楚瑜刚担任负责*的“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年仅37岁的宋楚瑜在内阁中年纪最轻,屁股没坐热就发生这么严重的事件,自然要好好表现。“奉令行事”的宋楚瑜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宣称警察“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发动社会团体声讨“美丽岛*”。
由宋楚瑜经手的报告提到,《美丽岛》杂志社表面上是杂志,实际上是一个阴谋组织,有计划的、有预谋的进行“*”。杂志社还歪曲事实否定执政者的合法性,抹煞当局30年来经济建设成就,有鼓励暴力之倾向。
纸包不住火,媒体纷纷报道此事件。现场的录音带在BBC上播出,打破了*当局的一方言辞。美国《新闻周刊》发表施明德的美籍妻子艾琳达所写的题为《*:接连不断打击反对派》的文章,指责此事件是“几年来*进行的几次最大的政治镇压之一”。作为当局新闻发言人的宋楚瑜针锋相对,以强硬的语气斥责《新闻周刊》和美联社记者的报道,并宣布取消其采访权。
当时海外很多人害怕这次事件会发展成另一次“二·二八事件”,国际相关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展开救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约50名教授写信给蒋经国,**当局对持*者的大规模逮捕。很多学者当时也投书《纽约时报》,说其实受审判的不是这些人,而是*的*。
蒋经国在海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禁产生了动摇。他怀疑若《美丽岛》的那群人真的那么坏,为何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在救援他们?
蒋经国又问他的幕僚,这几个人是该判死刑还是网开一面?幕僚中有人说,当年国父就是因为清*送了他们72具尸体而成事(黄花岗起义),今天我们不能送他们这几具尸体,让他们成事。
于是,蒋经国犹豫了。
美丽岛的辩护律师
*当局决定用“军事法庭”审讯此次事件。由于牵涉人员甚多,审讯受到国际传媒、欧美*、*组织的高度关切。为使审判过程公平公开,当局开放岛内外人士旁听,并同意被告委托律师辩护。
被告方闻讯,开始积极延揽律师,但这又谈何容易?此时*政治气氛异常紧张,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律师要办理这样的重大案件,肯定吃力不讨好,不说公然与当局作对恐有灭顶之灾,但影响职业和前途是不言而喻的。
张德铭找到了陈水扁,这时刚到而立之年的陈水扁只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海商法律师。打惯了赚钱的经济纠纷,面对这么一个棘手的案件,阿扁虽有意但又不敢冒然应允。踌躇不定的阿扁跟妻子吴淑珍商量此事,没想到妻子大义凛然地说:“当一位律师,如果说要自私不敢站出来替他们辩护,那么当律师还有什么用呢?”
陈水扁经过几番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成为被告辩护律师团的一员,负责为主犯之一黄信介辩护。
相对而言,谢长廷的思想斗争就少得多。谢长廷1975年从日本留学返台后,曾任林义雄、姚嘉文等人创办的“中国比较法学会”秘书长,因此他当仁不让地接受姚嘉文妻子周清玉的委托,担任姚的辩护律师。
谢长廷
谢长廷当时跟家人说:“我们律师有的辩分尸案,有的辩强奸案,有的辩偷窃案,这个案件为什么不能辩护呢?除了有风险外,没有什么理由啦。如果这个案件来了,我们律师不敢辩护,其实没有资格再做律师。”
34岁的谢长廷和30岁的陈水扁等人最终走向“美丽岛大审”,与苏贞昌、尤清、张俊雄等人组成15人辩护律师团。他们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明确指出所谓的“戒严令”本身就是非法,“军事法庭”也没有资格审理此案。他们不仅仅为被告在辩护,也是在为*整个党外运动做历史性的辩护。
这次不寻常的辩护不仅成为律师们职业生涯的亮点,也成为很多人的人生转折点。他们中很多人由此成为*党外运动的主角,尤以陈水扁与谢长廷为代表。这两位出生贫寒的台大法律系校友,都因帮“美丽岛事件”打官司而名声鹊起,由此开始走上了从政之路。之后他们同时当选台北市*并转进“立法院”,成为民进党新生代中最闪亮的两颗政治明星,相互争锋。
“美丽岛大审”
从1980年2月20日开始,一场备受瞩目的审判开庭了,“警总军法处”以*罪起诉黄信介、施明德、张俊宏、姚嘉文、陈菊、吕秀莲、林义雄等人,其他30多人则在一般法庭遭到起诉。
在开庭前当局为了缓解外界的非议,准许部分被捕者同家属通信,派*官员接见被捕家属代表。被捕者的家属同一些未被捕的党外人士积极活动,他们组团环岛慰问,并派出代表分别会见来台访问的女作家陈若曦、美国国会众*代表团成员等人,争取更广泛的支持。
开明的蒋经国权衡再三,在1980年1月4日的《*日报》上给事件定性:“*暴力案件的发生非常不幸,这是一桩‘法律’案件,对于涉嫌分子自应‘依法’秉公处理,尤其对于首、从应明确区分,毋枉毋纵。在*的暴力案件发生后,‘*’一定‘依法’处理,今后不会影响我们推动‘*法治’的既定政策及决心。‘*法治’之路,是我们一定要走的路。”他坚持要好好开一次庭并全程录像,使媒体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军事法庭”。
在法庭的审讯期间,每一个被告都有机会陈述。施明德、黄信介等人把法庭变成了*讲坛而“大鸣大放”,律师亦以长篇报告详述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以致审讯本身形同公开的政治大辩论。报纸、电台连续一周长篇累牍地报道大审情况,事无巨细,公布于众。
媒体的广泛报导,再一次展现了*执政者与反对者的信念与力量冲突,让*民众接受到*的洗礼。这次大审其实是审判国民*,《美丽岛》杂志未尽的事业,让*的“军事审判”完成了。
根据蒋经国“不能有死刑”的指示,1980年4月18日,“军事法庭”宣布判决结果:施明德处无期徒刑,黄信介处有期徒刑14年,姚嘉文、张宏俊、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等处12年有期徒刑。后黄信介改判10年,其余六人为8年。此外,尚有三十余名人士被控以公然聚众施暴,其中一部分被处以1至3年的有期徒刑。
美丽岛成就了谁
现实的禁地一经打开便再也止不住步伐,“美丽岛事件”使*不得不逐渐放弃*,乃至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化从小而大,既而铺天盖地。
在1981年底续开的“立法院”选举中,《美丽岛》辩护律师陈水扁、谢长廷和受难者家属许荣淑、周清玉、黄天福等人,打着悲情牌大获全胜。他们与《美丽岛》诸公形成了1986年成立的民进党的主力,在上世纪80年代持续通过选举、群众活动、办杂志等形式扩张其影响力,冲击*旧有政治和社会*。
等到李登辉1990年上台后,开始对“美丽岛事件”政治犯颁布特赦令。施明德却不买账地撕毁特赦令,坚持要求无条件释放。李登辉不得不宣布当年判决无效,施明德才终于结束长达4年7个月的绝食,和强迫插胃管3040次痛苦的灌食。更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年的主犯之一陈菊2006年又回到*当上了市长,当年的事发地也被命名成美丽岛站。
如今“美丽岛事件”已过去整整30年,当年那个为*运动不惜赴汤蹈火的热血青年陈水扁,却因涉嫌诸多贪腐弊案而等待着司法审判。在看守所的日子里,陈水扁也曾忆起“美丽岛”,并把自己的遭遇比喻为“美丽岛事件”,自认为历史以后会还他清白,这让大多数人哭笑不得。
唯有施明德这位充满理想主义的*战士还在孜孜以求,他2007年发起了不亚于“美丽岛事件”的“倒扁运动”,依然是总指挥的他把控诉对象换成了当年的盟友。记得2006年9月10日,“倒扁”民众在凯达格兰大道静坐那一晚,广场上的喇叭一遍遍播着《美丽岛》。这首歌原唱胡德夫也现身了,教大家唱起这首曾经唱垮了一个政权的歌。施明德即兴宣布《美丽岛》是“倒扁运动”的永久主题歌,让很多人唏嘘不已。(文/国家历史特约撰稿周为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