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改朝换代不流血是如何做到的
这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对“寡妇”发妻柴氏那可是情深意重,在其加冕当皇帝后还把柴氏的侄儿柴荣收为义子作为接班人来培养,也就是后来的周世宗,这般气度做派一般人那是比不了的。当然,咱们今儿说的郭威啊、柴荣啊大家伙儿可能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这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估计没有几个人不熟知。其实啊,这赵匡胤原本只是他郭威的跟班儿小弟,后得到周世宗柴荣的赏识在军中平步青云,在周世宗过世后,新帝上位才7岁,趁此空档来了一招釜底抽薪翘了他老柴家的军权,再来个一个黄袍加身,坐上了这龙椅。
按理说,从旁人家抢夺来的*是要见血的。怎么着也要来个斩草除根,欲除之而后快吧。可是这赵匡胤偏偏不按常理出牌,没有血洗前朝还对周世宗柴荣的子孙礼遇有加。美其名曰:“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来讲讲:
有因便有果,因果循环此乃天道也。这后周的第一代皇帝郭威,他的帝位是夺了汉隐帝刘承佑的军权才得的天下。都是军人出身的赵匡胤呢,如法炮制,咱们前面也说了这后周新帝登基时才7岁,一个小娃娃能懂得什么,而偏偏此时的后周正遭遇辽国联合北汉的攻打,临危受命的赵匡胤也没有闲着,击退了强敌,又有了这稳固的军权便打起了做皇帝的主意。
说干就干,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带着一众昔日后周军队旧臣杀入皇宫,轻而易举的抓住了柴荣的两个儿子。即便他后周皇室对他再有提携之恩,这兵变都干了,你说他不血洗前朝官员,这点可以理解,他赵匡胤也本是前朝旧臣,已经手握军队的绝对领导权了,对于那些个政见不一的文官,无非等他皇帝做的更稳了,在朝廷上一一除去罢了。对于这能危机他皇位的前朝“余孽”,即便昔日这后周老皇帝待他再不薄,你说没有杀柴家子孙的心那也是不可能的。
之所以不杀,流传下来一个比较可靠的版本是,在赵匡胤想要杀柴荣儿子的时候,一位分量很重的大臣站出来替这些孩童说了话,才促使赵匡胤改变了主意。而这位大仁大义的将领就是《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他的名字叫潘美。在后周时期,这个潘美是和赵匡胤的地位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虽是赵匡胤的部下,但是在后周旧臣中的影响力还是大的,如果他公开反对的话,那还是很有分量的。赵匡胤总是会掂量掂量的。
其二,虽说这赵匡胤是后周皇帝郭威的小弟,和他一起戎马天下的,并学到了一身的本事,并逐步在军中建立起影响力的。郭威病逝后,义子柴荣上位,柴荣宽厚待人,尤其信任赵匡胤,柴荣活着时,赵匡胤不敢造次。即便柴荣死后周大势已去,但是在后周政权的旧臣子中,有不少人受到到郭威父子的恩惠。赵匡胤初掌政权,如果此时杀柴荣子嗣的话那必定会落下口实,使得人心动荡,朝中政局不稳,人人自危。到时候他这个皇帝想坐稳就难了。如果借此机会,不但不杀还加以宽恕,不仅这赵匡胤可以得一个宽厚的好名声,还借此可以收买后周旧部的人心。一举两得,何不美哉!
其三,他赵匡胤刚刚翘了别人家的皇位,这屁股还没有坐热,这潘美呢,又是他的得力干将,能力强,军中人缘旺。要想稳定人心继续扩大影响力是离不开他潘美,所以此时卖给潘美个面子,不仅圆了他的心愿,还会促使他感激涕零誓死追随。赵匡胤顺坡下驴让潘美收了柴荣的孩子为义子。他日,但凡,你潘美有任何*之心,将连同他柴荣的子嗣一并杀掉。也无可厚非了。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咱们从当时的政治局势分析一下,赵匡胤篡夺的这后周天下只是当时中国的十分之三四而已。从安史之乱到宋朝建立的这段时间内,除了后周,还有南唐、后蜀等大大小小的众多政权。这时的中国是处理一盘乱沙的状态。而此时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的野心也不会只单单就死盯着这后周,如果想统一中国,首先要处理好着内部关系。
这伴君如伴虎,能通过自己实力一统天下的人,一般都是心思熟虑。从赵匡胤不杀柴荣子孙可以看出,不是他心怀仁慈,而是他杀了不但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好处,反而适得其反。虽说,这新帝登基不“兵不血刃”就成功改朝换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小概率事件,不得不佩服这赵匡胤的情商之高,不血洗前朝便可以稳固皇位的做法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对一个决定的好处和坏处考虑的越充分,所做出的决定就越容易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赵匡胤不杀柴荣的子孙,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