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自称皇孙 乾隆亲自召见后不敢断定真假

乾隆皇帝一生共有17个儿子,其中皇四子永珹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过继给皇叔履亲王允祹,承袭了郡王爵位。但是,乾隆帝和永珹父子间的关系仍较密切。乾隆出游,永珹也曾随驾巡行。永珹病故时,乾隆还着实痛悼了一番。

乾隆四十二年,乾隆帝在南方视察,车驾返回途中在涿州逗留。这时,有位僧人带着一个少年前来恭迎圣驾,并告诉御前内监,这少年是皇帝的亲孙儿。

内监大吃一惊,细加盘问,获知此少年是已经去世了的永珹的次子。数年前,这僧人由京师返涿州的途中,在京郊捡到了这个被抛弃的孩子,出于恻隐之心,僧人收养了这个孩子,并打听到了他的身世,现在是认祖归宗来了。

内监不敢耽误,向乾隆帝报告。乾隆自然颇感意外,他记得永珹生下次子时,曾亲自入宫报喜,并请祖父赐名。但隔了不多久,永珹在随驾巡幸时,又禀奏说次子因患痘症,不幸夭折。

本来,乾隆皇帝儿孙满堂,孙辈的事情不甚在意,但永珹刚死,他的次子却死而复生,这离奇的情况引起了乾隆的注意,于是,就召集了僧人和那个少年。

少年长相端庄,老成持重,乾隆帝虽不能即时肯定,但也无法断然否定。就让僧人和少年暂住涿州。自己回宫向永珹的嫡福晋伊尔根觉罗氏查问实情,伊尔根觉罗氏回奏说,王次子确实患痘症不治身亡,她亲自去查看过。

伊尔根觉罗氏言之凿凿,不由乾隆帝不相信,于是他马上传旨,把僧人和少年带到京城,交由军机大臣共同审讯。

军机大臣阿桂、福隆安、和珅等感到左右为难,如果把假皇孙判成真的,那就是欺君之罪,将招致灭门之灾;而若是把真皇孙判成假的,则是残害了龙子龙孙,罪莫大焉。

于是,他们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不敢将那少年当伪皇孙对待,而让他坐在军机处的长榻上问话。谁知,大臣们没有开口,那少年已经“端做名诸大臣”,他直呼和珅的名字,说:“皇祖近臣,不可使天家骨肉湮没!”这下,军机大臣们更吃不准了,他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轻易表态。

这个时候,军机章京保成不耐烦了,他不顾一切,狠狠打了少年一个耳光,并大声呵斥,追问他受何人指示,来冒充皇孙?少年被打,露出畏惧的神色。众大臣见情况有异,不再迟疑,厉行盘问。

反复审讯后,少年才承认,乃刘家子,“僧教为妄语”。真相大白,军机大臣向乾隆汇报。乾隆帝下令将僧人斩首,那少年伶其年轻,又是受人教唆,免死发往伊犁充军。

奇怪的是,那少年在伊犁仍然自称是当今皇帝的孙儿,并无所顾忌,做些违反法令的事。地方官禀报实情,乾隆帝命令改配戍守黑龙江。押送黑龙江途中经库仑,这少年大大咧咧,照样以“天家骨肉”自居,库仑办事达成松筠实在看不过去,就斥责他犯法,下令将他绞死了。乾隆帝得知后,还特意嘉奖松筠办事明察决断。

这就是《清史稿·诸王列传》中记载的乾隆帝“伪皇孙案”,至此,似乎已经可以结案。

但是,历史却不让这一风波轻易的平息,这突兀的“伪皇孙”案在当时和事后都曾引起种种猜测。永珹府中妃子一向彼此不和,闹得不可开交,这情况宫内宫外都略有所闻。

王次子是永珹小妾所生的儿子,襁褓中健康活泼,根本没生什么痘症,据说,永珹侧福晋因妒生恨,使用了掉包计,将孩子送出府外,使之不知所终。这一情况,可能连作为父亲的永珹也不会了解。

因此“伪皇孙案”发生后,宗室人员穷追不舍,向王府的太监扬某打听。据说,王次子确实是患了痘症,但是并没有死。侧福晋王氏设法用死婴换走了病孩,命亲信萨凌阿夹带出了王府,并弃之荒郊。

上面两种说法都为“伪皇孙”可能是“真皇孙”做了铺垫,为僧人有可能在京郊捡到小孩做了注脚。除此之外,那少年被揭穿真面目之后仍然再以皇孙自居的情况也让人生疑:如此不知死活,是否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