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会议的最后一天,根据*的提议临时增加一项议程:改组了*领导机构。公布的改选结果为:*、*、*、陶铸、陈伯达、*、康生、*、朱德、李富春、陈云为*政治局常委。*由第二位降至第八位。*上升至第二位,代替*成为接班人,但这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刚由地方调到*工作才两个多月的陶铸成为“第四号人物”。

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即《十六条》)。会议的最后一天(即8月12日),根据*的提议临时增加一项议程:改组了*领导机构。公布的改选结果为:*、*、*、陶铸、陈伯达、*、康生、*、朱德、李富春、陈云为*政治局常委。*由第二位降至第八位。*上升至第二位,代替*成为接班人,但这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刚由地方调到*工作才两个多月的陶铸成为“第四号人物”,却是一个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版本是原*“*”小组成员王力的回忆。据他说:“在选举常委时,*得了全票,主席本来将*排在第四位。*虽然连*委员都不是,但常委名单的排列次序却是她定的。这在党史上是罕见的。她说*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升了,过去第七位,现在第四位了。他的名次要在陈伯达的后面。她又说陈伯达太老实,压不住邓,陶铸厉害,调上去。本来陶铸的名次在第十一位,调到了第四位。”

对王力的这种说法,许多人(包括时任*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认为,是瞎说,开玩笑,不足信,*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决定力。况且*对陶铸也不会那样有好感。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曾鼓动陶铸揭发和批判*、*,遭拒绝,她正耿耿于怀,怎么会为提高陶铸的地位而用力呢?

第二种版本是陈伯达两位秘书的回忆。他们说,在酝酿常委名单时,陈伯达位次“第四”。陈自觉自己不行,他特别害怕外事工作,便向*表示:“我书生气十足,这个位置对我不合适。”*对他说:“你去掉书生气不就行了吗?”陈仍忐忑不安,他让秘书给*写信,要他们向*说明自己不适合这个位置。秘书感到很为难,这种事他们怎么能做和敢做呢?他们又说,对这个问题,*也表示了意见。*跟*说,我如外出,谁来代替我?*已犯错误,不能代替,恐怕还是陶铸好些。*同意了*的意见,于是就把陶铸从后面提到了陈伯达前面。

会议的最后一天,根据*的提议临时增加一项议程:改组了*领导机构。公布的改选结果为:*、*、*、陶铸、陈伯达、*、康生、*、朱德、李富春、陈云为*政治局常委。*由第二位降至第八位。*上升至第二位,代替*成为接班人,但这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刚由地方调到*工作才两个多月的陶铸成为“第四号人物”。

陈伯达的这两位秘书的说法,尚未见诸文字。当笔者跟比较知情的人议论陈伯达推让“第四位”的问题时,他们认为不一定可信。

第三种版本是《*年谱》和《苦撑危局—*在1967》书中的说法。《*年谱》载:8月6日(指1966年),到*处开会,商量现有的和拟补选的*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及*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名单。会后,根据会议商定拟出一份名单草案报*和*。*审定时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排列名单,把原列于第七位的陶铸勾到列于*之后,陈伯达之前的第四位。《苦撑危局》中说:八届十一中全会前,*政治局和*书记处由*、*主持。八届十一中全会“炮打司令部”后,*、*虽然还是政治局常委,但实际上已经靠边站了,*的重任就压在了*的身上。鉴于这样一种局势,在*局常委的分工时,*建议陶铸来协助他处理*的日常事务。*采纳了*的建议,并在审阅政治局常委名单草案时,亲自用红笔把陶铸的名字勾到*名字之后、陈伯达名字之前。这种说法于实、于情、于理都比较可信和可靠。

第四种版本即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她说,八届十一中全会上,调整了政治局常委的名单。原来陶铸排在较后面,主席亲自用红笔把陶铸勾到总理之后、陈伯达的前面,这就是所谓的“第四号人物”的来历。对此,陶铸说过:“我是新上来的,排太前不好,我认为应把我放到富春后面。我去见了主席,要求把陈伯达调到第四位来。我说陈伯达长期在你身边工作,对主席思想领会比我快。主席说已经定了,不变了,伯达那里我找他谈谈。”

是否还有其他版本,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从这几种版本看和进行比较:(一)王力的说法,即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根据*的意见定的,不可信,不可传;(二)把陶铸提到第四位,是*和*(可能还征求了*的意见)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商定的,这恐怕是事实,也符合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