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降清灭顺是为了陈圆圆吗?一怒为红颜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这首《圆圆曲》描写了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的事迹,给大家描述了吴三桂、陈圆圆与李自成之间的故事。
虽然这只是一首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实,但是在民间传说或者故事中,仿佛这已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了——陈圆圆是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小妾,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强抢了陈圆圆,导致原本已经打算归顺大顺朝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联合清军大败李自成,将李自成从北京赶走。在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一书中,陈圆圆还跟随吴三桂到了云南,李自成出家后为了陈圆圆还一路寻找到了云南。
然而真正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吴三桂是否真的因为陈圆圆而“冲冠一怒”?李自成是否真的因为陈圆圆而放弃了*?陈圆圆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位男人为之倾倒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混乱的甲申年(1644年)春天。
1644年对于前大明“失业邮递员”,现大顺朝皇上李自成来说是意气风发的一年,起义(*)十几年了,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一年大顺朝顺风顺水,他的*事业一步步的走向高潮。在1644年的头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而且进入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被逼上了吊,山海关的吴三桂也积极准备归顺大顺,整个北方似乎已经稳稳的收入囊中。
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急剧的恶化。三月二十六日,原本已经降顺并且在进京觐见新主(李自成)路上的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由投降大顺转持敌对态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突然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
据说有好几种原因。
第一个说法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因为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害下狱,全家受到牵连。吴三桂要报父仇,才帅军反叛。
第二个说法就是大名鼎鼎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了,说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在北京被李自成霸占了,吴三桂一怒之下起兵*,想要夺回陈圆圆。
第二种说法虽然在传播度上更为广泛,而且因为其中唯美的爱情故事被民间更为广泛接受,然而我们仔细看看当时的形势就知道,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李自成是农民出身,所以在他的整个起义的过程中,还是非常保护农民利益的,民谣“闯王来了不纳粮”就可以知道李自成对于他征服的地区里的老百姓是不收取田赋的,那么要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及家属开支,靠什么收入来源呢?那么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打土豪”,从地主阶级身上获取收入,尤其是进入了北京城以后,因为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土豪乡绅聚集,“追赃助饷”愈演愈烈,已经演变成了按官职分配份额,不管你是贪官还是清官,按官位高低缴纳一定的银两,把这个北京城变成了官员缙绅的地狱。
很多历史书,特别是官方的历史教材,都说李自成进了北京以后,整个农民起义军堕落腐化,贪图享乐,最终导致了战斗力的急剧下降,是李自成后来在山海关失败的主要愿意。
然而,顾诚先生在《南明史》中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农民阶级的腐化,反而是因为农民军没有腐化,依然保持了农民的阶级特性,将统治阶级置于了自己的对立面,对他们进行迫害,没有及时调整策略,从农民阶级向统治阶级转变,及时的笼络和团结原来明朝的士绅阶级,才导致后来的大溃败。
我是非常同意顾诚先生的观点,因为李自成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摧毁明朝,而是要取明朝而代之,形成有效的统治,当李自成进入北京成为了统治者以后,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士绅进行保护,减小和降低对士绅的盘剥,并对百姓收取轻微的田赋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但是很可惜,整个大顺政权的上层统治者并没有及时转变过来,导致了士绅阶层的离心。
可以说,吴三桂的反叛与北京城中的“追赃助饷”运动的轰轰烈烈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吴三桂没有看到李自成对士绅阶层的保护,自然会对自己投降以后的命运感到担忧。现在他能够不受影响是因为他手上还有关宁铁骑这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如果在进京觐见以后被剥夺了兵权,那么他的下场谁能够保证?
这正是吴三桂当时所担忧的,最终也导致了吴三桂的反叛与联合清军入关,导致了李自成在一片石的惨败。
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对于推翻明朝后究竟是由大顺朝廷还是清朝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战役的结果是清胜顺败,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等大顺军*目光短浅,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
山海关战役的意义标志着:
一、大顺军的历史使命从此由推翻明王朝转变为抗清斗争;
二、清廷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以吴三桂为倡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拥清派。
所以,吴三桂的降清与陈圆圆没有关系,“冲冠一怒为红颜”只是诗人美好的想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