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一个国家邮局1901年建成 市民以为是卖油的
120年前,也就是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诏成立大清邮政官局,大清邮政诞生之刻,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自此,中国进入近代邮政。
从大清邮政初奠基础,到民国的中华邮政略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人民邮电时期,成都邮政的发展大抵经历了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人民邮电三个历史时期。其间,无论是官办还是民间性质,老百姓的生活时时离不开邮政,那些年,一封电报、一封信、一件包裹,一款邮票,一架绿色自行车……还有许多融入我们生活中的平凡的邮递员,都让我们感受、享用到生活的便捷和人情的温暖,尽管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现在有了微博、微信、QQ和各种各样的移动互联网工具,也因之疏远了那些邮政工具,但无论如何,每到3月20日这一天,总让我们想到与绿色“鸿雁”有关的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
成都第一个国家邮局,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建成,并一度与邮驿、文报局、民信局几种通信组织并存。
这一年,北京总税务司邮政总办赫德(Robert Hart)指派汉口邮局的杨开甲、彭辅钧和宜昌邮局的钱芝祥、杨文榜四人到四 川 开 办邮政。其中,杨开甲负责在成都创办邮局,其余三人分别前往叙府(宜宾)、嘉定(乐山)和保宁(阆中)。
成都最早的邮局就在暑袜街
那时邮局的规定十分严格,租房只付租金,不付押金,只准客辞主,不准主辞客,所以连邮局的选址都是大难题。几经周转,负责创办成都邮局的汉口人杨开甲终于在当时的小什字街,也就是现在的暑袜北一街和兴隆街口,租得一所房屋。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至今仍在暑袜北一街站脚的邮政大楼。清代成都设立邮局以来,指挥中心便一直在此处,邮政大楼修建之前,最初就是杨开甲租来的房屋。
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下诏成立大清邮政官局,大清邮政诞生之刻,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进入近代邮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7月6日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20日,这里相继发生两次火灾,更为严重的第二次火情将毗邻的邮务长办公楼、会计处等全部烧光。
鉴于此,成都邮局被批准建新局房,也就是现今能看到的这栋老楼。
门槛高,须有相当英文程度
成都邮政大楼,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叶溶清设计和筹划指挥,酬金高达建筑费用总额的15%。
建楼的木料远道运来,全部选购珍贵高级木材,有楠木、红松等;所有红瓦从汉口买进来,奠基基石是龙泉驿坚硬石条,红瓦与红瓦之间全部用从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买进的铜丝串联。这栋楼办公房内有壁炉,供冬季取暖,厕所安装抽水马桶,还是成都市最早使用铁窗的建筑物之一。
时至今日,这里也没有进行过大修,依然保留最初结构。
再回到成都邮局开办之初,当时这里叫“大清邮政*”,录用人员的门槛很高,“须有相当英文程度;略有簿记学经验;须备有妥实辅保;须有近代思想”。第一年全局仅有员工3人,杨开甲担任供事(襄助局长工作),朱蒲生任窗口服务,曾福担任投递工作。
搞不懂,买清油的多过寄信的
有些尴尬的是,成都邮局开创之初,大家都不明白邮政业务,误以为是外国机构,甚至有传闻是“卖油”的地方,故而到邮局买清油的人不在少数,寄递信件和包裹的反而不多。
误以为邮局是卖油闹的笑话还有很多,在中坝(江油)当地油行甚至以为邮局是垄断清油生意的机关,于是全行业拒绝向邮局出售清油,以示抵制。
还有就是,绵竹的县太爷居然在当地邮局开张的第三天(1903年12月14日),为保护清油生意,他派衙役将邮局查封了,邮局人员*迁往旅店。
那时,成都邮局每周只封发重庆邮件两次,全局仅有百两现银,一百块钱邮票。窗口售卖邮票非常困难,有一天仅售出1分邮票一枚。为了招徕顾客,员工有时还在局门前手持铁皮话筒,敲锣打鼓,宣传业务。
“麻乡约”停办十年还有人上门
成都邮局的艰难起步,也受阻于人们对之前“麻乡约”的信任。
“麻乡约”是原四川綦江县(现重庆綦江区)人陈洪仁创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因创办人陈洪仁绰号“麻乡约”,故而得这个名。
“麻乡约”除了在省内普遍开辟邮路,设立*外,对通往他省如陕西、湖北等地的信件,采取与各省民间信局协定相互交换邮件。因此,凡是通过“麻乡约”托交上海、天津、汉口、甘肃、陕西、河南等处的信件,“麻乡约”都能稳妥送到。
“麻乡约”在服务方面可圈可点。信件的资费标准根据递送的远近和传递速度快慢而定,比如昆明寄重庆的平信邮资150文,“火烧信”额外再加付2000文。运递现金的收费标准,大抵以距离、重量和价值计算收费,如光绪初年,成都寄重庆每值千两收费约12两。服务时间不拘一格,打烊后也能登门取件。
“麻乡约”还实行责任赔偿制。陈洪仁曾接了一笔由四川汇兑云南的协饷,渡河途中遇到风浪,一小部分饷银落入水中后没打捞上来,对此“麻乡约”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麻乡约”服务好,深得老百姓信任和依赖,它的送信业务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奉命停办后,但直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还有人找上门,交寄信件和包裹。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媛莉(图片由成都市邮政局提供)□链接成都通信活动始于夏商时代
成都的通信活动很早,大约从夏商时代开启,随蜀族先民开辟北入关中通中原的道路而始。追本溯源,从邮驿、民信局、文报局直到近代邮政的产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代,成都建立了邮驿制度,有驰道通邮。汉时改邮为“驿”,驿站皆有专官掌其事。三国、两晋和南北朝间,因为战事频繁,全国统一的邮驿不复存在。隋唐时期设视察制度,再到宋代,创新设立一种昼夜兼程的“急递铺”,邮驿的传信手段似乎已有现代“快递”的雏形。元代改驿传为“站赤”,成都这时出现了陆路、水站。
晚清时,*的外交事务越来越多,过去的驿站暴露出许多不足和弊端,为此在驿站之外,全新设置了文报局,专门供*传递官方文书,不收民间书信。也正因如此,民间书信不得不另谋出路,成都逐渐兴起正式的民间通信组织——民信局。
清代的大清邮政初奠基础,民国的中华邮政略具规模,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人民邮电时期,今天看来,成都邮政的发展大抵也经历了大清邮政、中华邮政、人民邮电三个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