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猛将
我们先来看看【演义版本】的陷阵营的战绩,同时,这也是高顺这位名将一生的战绩。和虎豹骑不同的是,这一支特种部队很少依靠援军,大多时候都是自食其力,通常援军来了,战斗已经结束了。先看《三国演义》第11回,“操从其言,带曹洪、李典、毛玠、吕虔、于禁、典韦六将,选马步二万人,连夜从小路进发。却说吕布于寨中劳军,陈宫曰:“西寨是个要紧去处,倘或曹操袭之,奈何?”布曰:“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宫曰:“曹操是极能用兵之人,须防他攻我不备。”布乃拔高顺并魏续、侯成引兵引西寨……将至四更,高顺方引军到,杀将入来。曹操自引军马来迎,正逢高顺,三军混战。将及天明……
再看《三国演义》第17回,“布乃分兵五路,高顺引一军进小沛,敌桥蕤;陈宫引一军进沂都,敌陈纪;张辽、臧霸引一军出琅琊,敌雷薄;宋宪、魏续引一军出碣石,敌陈兰;吕布自引一军出大道,敌张勋”。
还有《三国演义》第18回,①操从其言,即命夏侯惇与夏侯渊、吕虔、李典领兵五万先行,自统大军陆续进发,简雍随行。早有探马探知高顺,高顺飞报吕布。布先令侯成、郝萌、曹性引两百余骑接应高顺,使离沛城三十里去迎曹军。②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惇不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放,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夏侯惇既杀曹性,纵马便回。高顺从背后赶来,麾军齐上,曹兵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
最后再看《三国演义》第19回,却说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吕布自击张飞寨,关、张各出迎战,玄德引兵两路接应。吕布分军从背后杀来,关、张两军皆溃,玄德银数十骑奔回沛城。
从演义的11回可以看到,在危及时刻,吕布总是首先派高顺到最危急的地方战斗,这是对高顺带兵能力的肯定,不然派他和他麾下的陷阵营去当炮灰么?曹操军骑兵和步兵的兵力全部加起来都有二万人!而高顺一方只有区区七百人(陷阵营)!更有意思的是,双方相遇的时候是四更时分,即丑时,也就是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就这么面对面对攻,没有用上任何计谋或者布阵,一直混战到天亮,即卯时,就是早上五点到早上七点。
我们取时间的中间值,这两支对攻的部队从凌晨两点一直混战到早上六点,整整四个小时。七百人跟二万人混战,面对面对攻,居然打了这么久,到最后曹军不仅没有灭掉高顺军,反而还被打到不得不撤退!要知道曹军那二万人是由曹操亲自带队,里面要猛将有猛将:曹洪,于禁,典韦,要文将有文将:李典,毛玠,吕虔。我就想问了:究竟是曹操的士兵太弱,还是高顺的陷阵营太强?这个结果也太出乎意料了。
然后来看看演义的17回,这里可以看出高顺总是独当一面,独率一支部队就能出战(他也只有陷阵营这一支部队能调动),而其他的健将都是两将齐出,与高顺比起来,则不如了。
最后便是演义的18回和19回,可谓是高顺从军生涯里最高的巅峰!先在18回,夏侯兄弟并另两名文将率领五万士兵进攻吕布军阀。“早有探马探知高顺”,原先我一直以为陷阵营只擅长冲锋战斗,对于侦察探知这一方的斥候技术应该不擅长,再一次出乎意料的是,陷阵营的士兵不仅战斗力强,斥候能力一样也是牛,曹操出兵还没多久,高顺就得到消息了,这简直就是在敌人军营门口放斥候!
我想也是,陷阵营的机动性太强,即便真的被敌人反侦察到,斥候骑兵也尽可以逃走。
紧接下来,高潮来了!吕布派了援军去增援高顺了,但却只有区区两百余骑兵而已。虽然吕布军中的骑兵远远比其他诸侯(军阀)的骑兵战斗力更强,只是,派过去数量还没过三百的骑兵,我忽然之间对吕布这位主公有些无语。曹军有五万人,给这些只有两百余的骑兵以一当百都拼不过人家啦!
然后,见证奇迹的时刻来到了!或者说,高顺来告诉你:奇迹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首先是双方大将单挑!过了四五十招后,高顺有些撑不住了(可能是身上的铠甲太重了),掉头就走,夏侯惇紧追不舍,大有不拿到这个人头就不回阵(城)的“气势”!高顺见状,“绕阵而走”,也就说,他并没有直接进入自家的军阵,而是绕着军阵游走,跟夏侯惇玩起了追逐战。
而阵内的曹性暗中挽弓搭箭,当起了狙击手,为的就是直取敌方大将——夏侯惇!
在这里便可以看出,高顺的“败退”完全就是“诈败”,而另外一种解读:他眼见不能轻易取胜(单挑无果),或者说他完全没有以全力和夏侯惇单挑,所以假装败退,引夏侯惇进入自己即被狙击的陷阱,只是结局不尽如他意。如果曹性的那一箭能再施加几分力,就可以射穿夏侯惇的脑袋,太可惜了。
在败退之时,高顺“不敢入阵,绕阵而走”,保持了自家阵营的整齐,这又是一个良将的佐证。
这也间接说明了高顺的骑术非同一般,他身经百战,冲锋陷阵,却从未负过重伤。要知道刀剑无眼,在战场上带头冲锋的的大将和士兵被打死的几率是没有多大差别的。若骑术不好,高顺的坟头只怕已经可以收庄稼了。
若单论个人武力而言,高顺也能入得一流好手。在夏侯惇拔矢啖睛之前,就和高顺力斗四五十合(高顺还有可能放水),若以武侠小说的观点来看,那也是夏侯惇力斗之后真元损耗,内气不继,这才着了曹性的道儿,重创夏侯惇的功劳多半还是归于高顺的个人武勇。
据零散的民间传说,高顺终日戴着一块面具(兰陵王高长恭有模仿的嫌疑哦),只露出口鼻,直面看上去还有些吓人。在打斗或者冲锋之时,带着面具的他通常是冲在最前面的,杀气滚滚,气势逼人!
让我匪夷所思的问题来了——在古代双方武将阵前单挑的时候,常常都是胜的那一方率领士气高昂的军队追击武将落败士气低落那一方的军队。有些搞笑的是,高顺落败了,还折了一个曹性,貌似他在军中的地位还不低,按道理军队的士气已经降到很低了,常理应该迅速退却撤离战场以避对方军队的锋芒和高昂,而现实竟然是,高顺在夏侯惇秒杀曹性的那一小段时间里,率领自己的陷阵营直接冲锋!他看准了出击的最佳战机!
奇妙的是,士气“低落”的那一方居然还能打赢!还杀得士气“高昂”的那一方大败——“夏侯渊救护其兄(夏侯惇)而走。吕虔、李典将败军退去济北下寨。”敢情这些人是吃干饭的么?整整五万人,士气高昂,居然还打不过还不足一千人士气还低落的高顺军,还大败而归,陷阵营这一支部队到底有多碉堡,我实在不敢想象了。
然而,这只是高顺创造的第一个奇迹!第二个奇迹也将来到,也就是演义的第19回——高顺得胜,引军回击玄德。却说高顺引张辽击关公寨,吕布自击张飞寨,关、张各出迎战,玄德引兵两路接应。吕布分军从背后杀来,关、张两军皆溃,玄德银数十骑奔回沛城。
还没看出重点?一支不足千人的军队打赢了五万人的军队后,打完后还立刻回军奔袭去打另一支军队,居然又打赢了!也就说明陷阵营在对阵夏侯惇统领的五万人军队时,几乎没有消耗!难道夏侯惇的部队是站着不还手给陷阵营一顿猛冲么?也太离谱了吧!我不能相信。
还有,知道高顺所进攻的部队可是拥有关张两位“万人敌”的刘备军,即使是这样,他们也没有能够抵挡“陷阵营”的兵锋。直到最后刘备不得不逃亡曹操那里避祸,关云长则败退到海洲路上驻扎,而张翼德败退到芒砀山。
这些是《三国演义》版本里陷阵营的战绩,难免有些吹嘘不真实,所以我们换上史书版的陷阵营战绩:
自打被李傕等人击败,长安陷落,吕布别了王允,在赤兔马的鞍上系了董卓的首节,作为至重的礼物,领着自己的军队转投到各位诸侯的帐下,在转投到袁绍的帐下之时,被带着一起去了常山(治今河北元氏西北),征伐黑山最大的主力——张燕之部。张燕有一万精兵,千人的骑兵,战斗力是相当的强。
在人屋檐下的吕布被袁绍当枪使——用作先锋官,“奉命”进行冲击。
吕布虽然无奈,但还真蛮有水平的,他带着自己的人马,在黑山军的地盘上左冲右突,驰突敌阵,一日冲击三四次,如入无人之境,黑山军哪里是他的对手,纷纷败退,每次都能斩获许多首节,如此连战多日,居然大破张燕之军。据说那时候,吕布的骑兵只有三四千而已,其中包括了只有七百余骑兵的陷阵营,在数量上远远不如黑山军,可吕布率其健将成廉、魏越等一众骑兵,从一面进行冲击,而高顺引张辽,领陷阵营从另一面进行冲锋,虽然杀敌数量不如吕布那一方,但也是依仗吕布个人勇武的缘故,而高顺这一方可是实打实地用兵。
再来看看史书载录的其他战绩:
①【吕曹濮阳之战】高顺率领陷阵营以进攻濮阳为名,实为偷袭在城外驻扎的曹洪部队,更是大败曲健、曹洪、于禁和韩浩等数位曹军大将,连下五个大寨,想必曹军的兵力不会少。
而在曹操攻濮阳时,高顺负责于城门放火,堵塞曹军援兵,最后大破曹军,追击曹操。
②【吕刘徐州之战】吕布令偷袭小沛,高顺负责攻击东门,与张辽神速攻下小沛。
③【吕曹徐州之战】曹军先锋夏侯惇带大军攻打徐州,高顺领陷阵营拒之,以破竹之势直捣其后方大寨,再大败夏侯渊,使其败退而归。其部下的曹性夺去夏侯惇一目。
④陈宫用计令曹方误以为高顺被贬,实则是引曹军攻城。高顺再以陷阵营于外围一举杀之,最终大败于禁。
这样一个将领,哪一次不是以少胜多?哪一次不是孤军奋战?哪一次不是完美达成作战目标?如此辉煌的战绩,难道他没有资格成为一位名将吗?
我觉得最可惜的是,曹操的虎豹骑没能与高顺的陷阵营实打实面对面地较量一番,不能准确地比出谁强谁更,也只能因虎豹骑的人数更多,有生力量更多这些优势,将其作为三国特种兵战斗力第一名了,想必陷阵营全体士兵蛮郁闷的——人多又怎么了!我们哪次不是以多胜少?
试想着若让最强(姑且)的骑兵兵种虎豹骑交于他指挥,又会焕发出什么样的光彩?麾下只有七百余人骑兵都能创造出奇迹,要是拥有五千骑兵战斗力更为强悍的高顺,恐怕已经无人能阻挡他“超神”了,完全就是人挡虐人,佛挡虐佛,放眼天下,何人再是我对手!
如果说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真相只能证明高顺是个能带兵的好将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他一样是一个非常有政治远见的将臣,并不是那一种只会在战场喊打喊杀的猛将。
【原文】时有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保城自守,不与布通。布与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布,五原人也,去徐州五千馀里,乃在天西北角,今不来共争天东南之地。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馀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建得书,即遣主簿赍笺上礼,贡良马五匹。
建寻为臧霸所袭破,得建资实。布闻之,自将步骑向莒。高顺谏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布不从。霸畏布钞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霸后复与布和。——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东海人萧建当时为琅邪相,在莒城保城自守,没有和吕布往来消息,吕布写了封信给他,在信件的威吓下,萧建派遣主簿赠送书信呈上贡品给吕布,贡品内有良马五匹,结果没想到之后萧建被臧霸击破,并夺得萧建的物资,吕布得知后便亲自率领步骑征伐,可是高顺却谏阻吕布:“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但吕布不听,臧霸畏惧吕布以武力劫掠凌虐,果然坚守城池,吕布不能攻克,最后无功而返。臧霸之后才又和吕布敦睦。
高顺懂得:如果吕布以这样的理由去征伐臧霸必然会输,有可能还会与之交恶,还不如坐镇城池按兵不动,用威名去折服臧霸,让他自觉把物资还回来,更何况也只是五匹马而已,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只能说,高顺跟随了吕布,在吕布神勇的光环下,高顺身上的光彩便暗淡了许多,而在吕布的战略眼光下,高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便打了一个折扣,未能尽其能啊。
因此,吕布军在下邳城战败了,吕布,高顺,陈宫以及张辽均被生擒于面前。
建安三年,曹操东征吕布,围城三月,吕布众叛亲离,开城投降的,包括吕布最信任的魏续。吕布势败被俘,张辽见大势已去,率领部曲投降,臧霸只身逃亡,而高顺则被降将所俘。
关于这些人物的下场,史书与演义大致相差无几,看看演义中的描写:吕布多方乞命,希望能投降于曹操。在这里说个题外话,三国里驰骋中原的无双飞将,为何在最后时刻不顾颜面,要向曹操屈膝投降乞求饶命?并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而是他有一个非常疼爱的女儿,真实姓名史书未载,但游戏里乃至于三国小说里给她设定了一个名字——吕玲绮,又名吕姬。吕布这是要为自己的女儿寻一条活路啊!他自己仍免不了被绳子绞死后斩首。
而曹操有不杀陈宫之意则欲释放陈宫,但陈宫却甘愿赴死慷慨就义,然死前不免挂念老母妻小。死后其一家大小母妻儿皆于为曹操所供养。
至于张辽的破口大骂,与其说胆略,更不如说是明知必死后的破罐破摔,然后被关羽张飞等人为张辽求情跟曹操说些好话而投降于曹操,便没有死成,最后在逍遥津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而真正率真的是高顺,《三国演义》上说,高顺被曹操俘虏后,曹操问他:“汝有何言?”高顺默然不语,无言中透出来的那种轻蔑,那是一种“老子不屑与你说话”的气魄!曹操怒而下令缢杀。
这段描写很光彩照人,高顺的人格也在他“默然不语”中得到了升华。他没有像张任那样,说出“忠臣不侍二主”流芳万世的言语;也没有像陈宫那样,做出激烈的反应,主动慷慨就义;更没有像张辽那样,顺应那个时代的处世理念——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
或许曹操是更好的主人,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自己捍卫的旗帜倒下了,自己自然没有存活的意义。简单质朴清白的武人心理,如果人想要苟活下去完全可以找到各种大义凛然的借口,就跟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还是有的。不过,任何人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指责贯彻自己信念慷慨赴义的殉难者。
写到这里,脑洞超大的我又忍不住猜测——虎豹骑其实就是由陷阵营整编过来的!
为什么?因为虎豹骑和陷阵营很相似,都是以冲锋为主,高机动高攻击,都拥有奔袭和突击的能力。更何况吕布在下邳兵败时,是城池被淹而上下离心,后被自己麾下的将领叛变生擒而失败的,并不是因为无兵克守,无粮可吃而失败的,相反,当时吕布军里应该还有大量的士兵,不然曹操也不会久攻不下,最后不惜决堤淹城。
这样也可以解释,为何远比张辽更有能力的高顺会被斩杀掉,高顺战绩这么辉煌,曹操没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号。我就不信张辽一阵怒骂曹操,曹操都不忍杀他,高顺只是一言不发都要受死,曹操这个人的思维也太奇妙了吧?更何况曹操的爱才可是大大有名,他大可以*高顺或者迟点再杀也成。
唯一能解释的,是曹操为了收编他麾下陷阵营的强悍勇猛的七百骑!然后给这七百骑增添兵员,搭配装备,逐渐发展成五千人的虎豹骑!也符合了虎豹骑在公关204年才开始大放光彩的时间。
感觉自己在抽丝剥茧后,发现了一个历史真相,太激动了!原来,虎豹骑就是陷阵营的升级版,在高顺死后,陷阵营仍在中原战场上南征北战,且无往不胜,战绩辉煌到载入青史。
已被缢杀的高顺要是知道了,想必还是挺欣慰的——自己一手创建的部队,是三国时期战斗力最强的特种骑兵,而他自己,终于被后人证明为一代名将,不负在战场上多年的拼搏与厮杀。
同样,他也证明了自己的气节,宁死也不屈降于曹操,最后从容就义。
所谓气节这一种东西,平日会被很多人挂在嘴边,也经常被当做大棒来打别人。但真正的气节总是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但无数次的事实证明,坚持气节的下场往往不会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折磨和死亡!
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在面对死亡时体现出自己的气节,气节方才是真正的勇气。
高顺,你就是你,一位真英雄,哪怕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辉煌战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并没有漏掉,因为后人还在评说!战场上的你,永远是一个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