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的全面了解 什么是胃炎?

什么是胃炎?

胃炎指的是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按临床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一般将胃炎分成:

1.急性胃炎

2.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

临床上急性起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

内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可伴有浅表溃疡)等一过性病变。胃黏膜固有层可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急性胃炎主要包括:

⑴急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

⑵除H. pylori之外的病原体感染及其毒素对胃黏膜损害引起的急性胃炎

⑶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定义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常伴有胃黏膜出血,可伴有一过性浅溃疡形成。

病因和发病机制

⒈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

*某些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

*口服氯化钾;

*铁剂等。

机理:

药物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层;

其中NSAID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作用而抑制胃黏膜生理性前列腺素(PGE)的产生。

⒉应激 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病变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严重者发生急性溃疡大量出血。

Curling溃疡——烧伤

Cush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⒊乙醇 乙醇具有亲酯性和溶脂能力,高浓度乙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药物、应激等→胃黏膜屏障破坏→ H﹢反弥散→胃黏膜的损害加重→胃黏膜糜烂和出血。

临床表现和诊断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多以上消化道出血就诊,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约占 10%~25%。

特点:

*突然发生

*呕血

*呕血伴黑便

病史:

近期服用NSAID史

严重疾病状态

大量饮酒者

(如发生呕血和(或)黑便,应考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能。)

急性胃炎确诊需胃镜诊断

内镜检查宜在出血发生后 24~48小时内进行,因病变(特别是NSAID或乙醇引起者)可在短期内消失,延迟内镜检查可能无法明确出血病因。

慢性胃炎

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

分类:

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的胃内分布,将慢性胃炎分成:

一、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

二、萎缩性(atrophic)

三、特殊类型(special forms)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

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H. pylori 感染是主要病因。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显微镜下可见腺体减少、粘膜变薄,常伴有肠上皮化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再分为:

多灶萎缩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

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

*萎缩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

*以胃窦为主;

*多由H. pylori感染引起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

*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

*由自身免疫引起。

三、特殊类型胃炎 种类很多,由不同病因所致,临床较少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H. pylori(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生长缓慢、微需氧,具有高度活动性的革兰氏阴性螺旋状微生物,最为显著的生物化学特征是能够产生大量的尿素酶。

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H. pylori感染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感染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女差异不大;

我国是高感染国家,人群感染率40~70%;

人是唯一传染源,口-口或粪-口为主要传播途径;

H. pylori感染后机体难以将其清除而变成慢性感染。

H. pylori能在胃内穿过粘液层移向胃粘膜,

H. pylori的特点有利于其在胃粘膜表面定植。

2、饮食和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粘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3、自身免疫

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

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

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

4、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粘膜屏障功能。

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粘膜。

临床表现

【一】、慢性胃炎多数(70%~80%)无任何症状。

【二】、有症状者表现无特异性

1、消化不良样症状,如食欲不振、早饱、饱胀、嗳气、恶心等症状,一般无明显节律性,进食后较重。

2、溃疡样症状,如上腹钝痛、烧灼痛等

3、上述症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相关性 。

4、伴黏膜糜烂者可有消化道出血。

5、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的表现,如乏力、舌炎和轻度黄疸。

6、慢性胃炎体征多不明显,可有上腹轻压痛。

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有消化不良症状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胃癌

2消化性溃疡

3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4慢性肝病

5慢性胰腺炎

1胃癌 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晚期可有贫血、上腹包块、体重减轻。早期的胃镜和活检、超声内镜、 X 线钡餐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消化性溃疡 均有消化不良症状,但溃疡病以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发作为主,而慢性胃炎的上腹痛大多无节律性,且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两者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 X线钡餐检查、胃镜和活检。

3胆囊炎、 胆石症 症状多不典型,患者可有慢性右上腹不适或疼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但既往有胆绞痛病史,摄入油腻饮食可引发典型胆绞痛发作。B 超、ERCP,MRCP等有助鉴别。

4慢性肝炎、肝癌、慢性胰腺疾病 可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述,但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与慢性胃炎鉴别。

5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FD是指一组病因未明的、 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包括溃疡样、 反流样、 动力障碍样或混合型消化不良征候群, 其病程持续 4周以上。 胃排空测定、 腔内压测定、胃电图等检查, 如发现胃排空延缓或胃电节律紊乱等,有助于FD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