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诸葛连弩到底是何模样有多大威力?

诸葛连弩是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又被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这里的"一弩十矢俱发"该怎么理解,是十支箭同时击发,还是先后连续发出?

早在秦汉时期,就出现过一弓同时击发两箭或三箭的记载。《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就有"请令强弩傅两矢外向"的描述。《后汉书·耿纯传》:"选敢死二千人,俱持强弩,各傅三矢,使衔枚间行。”曹丕《饮马长城窟行》“发机若雷电,一发连四五”,说的也是一击而发四、五矢。从这些古代记载来看,弩是可以发射二矢或多矢。

但这种弩并不是我们所讲的诸葛连弩。第一,从现有资料看,还没有同时击发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马均说的那样,“可令加五倍”,同时击发五十矢。

从常识来看,发箭应对准目标,同时发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极大的浪费!第二,一弩同时发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机的动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后,其射程还能多远?还有什么杀伤力可言?

第三,这种笨重的弩床难以携带,根本不适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条件,即不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第四,三国志记载的诸葛连弩“矢长八寸”且"以铁为矢"与一般的弩只有三尺以上差别太大。

再来探讨连续发射的问题。据《武经总要》记载,宋代出现的几种大型床弩其实质是将数张单发弩合而为一,由一人射击。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连续射击,但我们认为这类连弩主要是强调连结的意思。它张弓时需要数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齐出力才行。这应该也不是诸葛连弩的类型。

据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记载,明人曾研制出"诸葛武侯弩",后来清人在此基础上,曾制造出"弹弩"。这种弩极大可能就是失传甚久的诸葛连弩,至少是这种类型。首先,其"矢长八寸",能连续发射十矢,符合诸葛连弩的两个基本数据;

又极为轻便,步兵、骑兵都能随身携带,适宜西南与川陕交界地区的地理环境。只可惜当时火炮已经广泛使用,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未能推广,不久再度失传。

据《天工开物》对诸葛连弩的描述:“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可见诸葛连弩的结构虽然巧妙,但是威力非常小,射程只有20多步而已,用来居家防贼还凑合,战场打仗使用白扯。

网上也有一些关于现代人复制诸葛弩的试射视频,别说威力射程,飞20步都是奢望啊,6、7米的距离,射软木板,还有半数的箭跑偏甚至弹开,没有一点力度感。

普通的实用弩,是要脚踩着用腰力开弦的,如果诸葛连弩用能达到这个力度的弓板,显然人是扮不动的。就算它射程30步,大概15米,这么短的距离,敌人快跑两步就冲上来了,而且这么近的距离射箭未必能射中,射中了还未必能射死对方。

但诸葛连弩既然能在三国时期的几十年争战中成为敌人谈之色变的神器,决不会像未经其事的后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个人猜想,在诸葛亮军中,其制造和使用定有奥妙,才让敌人畏惧。

其中一种可能,就是其身架会在现今人们猜想、复制的型号基础上放大数倍,由单人手动操作式变为多人合力操作式,并有架子固定在地上。整架诸葛弩,行军状态由多人分部件携行,进入阵地后快速组装固定。

试想,这样威力的诸葛弩,布置在关隘险要,严阵以待,关键时刻百弩甚至千弩持续齐射,形成覆盖面大、有一定持续时间、贯穿力强大的“箭雨”,当面之敌如何抵挡?

另一方面,诸葛弩也有其局限性,就是只适合在旷野战场上列为坚阵,给予当面进攻的敌人迎头痛击。而对于凭险踞守之敌,诸葛弩的优势便难以发挥。难怪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喜欢引敌出战,在野战周旋中歼敌。如遇攻坚之战,多以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