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择皇位继承人看 汉武帝比唐太宗高明的多

选择皇位继承人是除了末代帝王外,每个皇帝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和身后政局布置来看,汉武帝明显要比秦始皇和唐太宗高一个层次。

*在《沁园春·雪》里,列出了中国历代最有成就的五个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然而宋太祖死因不明,其死后的皇位继承至今还是历史疑案。成吉思汗死后,大汉之位3年都没有确定下来,因此这两位帝王在皇位继承上毫无作为,首先予以排除。

剩下的3个皇帝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可谓是皇帝中的战斗机,帝王中的VIP,个个都是雄才大略,建立了万世敬仰的功业。今天我们就来谈论一下3位皇帝在皇位继承这件事上的得失。当然要明确的是,关于他们其它的事情我们不谈论,也不是对三位皇帝的功绩进行排名。

秦始皇未明确皇位继承人,客观上加快了秦朝的灭亡

首先来说秦始皇,秦始皇晚年一心追求长生不老,没有对自己身后的皇位继承做出合理安排。在外出巡时,身患重病,这才想起安排身后事。

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是秦始皇十分宠爱的十八子胡亥,远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蒙恬军中的是长子扶苏。这两个儿子是秦始皇最看重的,无疑秦始皇会在扶苏和胡亥之间,选出一位继承人。

多人以为秦始皇临死前留下遗诏,让扶苏继承皇位。其实这是误解。秦始皇临死前下发的诏书,只是说“让扶苏会咸阳主持葬礼”(与丧会咸阳而葬),并没有明确说让扶苏继位。

不过既然让扶苏主持葬礼,秦始皇内心的意思应该就是让扶苏继位。但秦始皇的这一模糊安排就留下了隐患,让奸诈的赵高有了纂改诏书的机会,把花花公子胡亥推上了皇位。胡亥当上皇帝后,只知道享乐,完全无心也没有能力治理国家,结果仅仅过了3年,曾经强大无比的秦王朝就被推翻了。

如果秦始皇要立扶苏,为何不在诏书里,明确说明由扶苏继位,并把诏书向身边的大臣公布呢?如果是这样,赵高还有机会篡改诏书吗?这无疑是秦始皇的失误之处。

后来的皇帝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出现,一般都会在临死前,将大臣召来,当众宣布皇位继承人,以免造成众人争夺皇位的情况。

李世民留下长孙无忌,就等于布下了一场权力大战

再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李世民也是接连犯错。最早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但李承乾胡作非为,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可以说,如果李承乾继位,他不会比胡亥好到那里。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或明或暗,始终受到长孙无忌的影响。长孙无忌一心要把自己的亲外甥送上皇位。作为一名希望永保权力的大臣,长孙无忌的想法本没什么错。但是作为皇帝,李世民应该看出唐王朝面临的政治危机。

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和李治作为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此外还有李恪,李恪非长孙皇后亲生,而是隋炀帝的外孙,这使他皇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但李恪无疑是李世民诸多儿子中最有才能的一位。如果按照选贤而立的原则,无疑太子非李恪莫属。

但长孙无忌竭力阻止李世民立李恪为太子,而是想方设法使李泰或李治成为太子。唐王朝当时最大的问题,不是立谁为太子,而是长孙无忌权势太大。

因此,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恪当了皇帝,以这两位皇子的才能,一旦当了皇帝,和长孙无忌之间,必然有一场权力之战。以历史的规律来看,长孙无忌失败的可能性更大些,失败就意味着死亡。

如果是李治继承皇位,无疑对长孙无忌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李治性情柔弱,长孙无忌可以继续大权独揽,即便李治有所不满,也不大可能置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于死地。

不过即便李治不与长孙无忌进行血腥的权力大战,但长孙家族和李治的继任者之间,也必将有一场血战,这是逃不掉的。选李治当皇帝,不过时暂时将这场血战往后推迟,而不是完全化解。

但长孙无忌运气不好,遇到了武则天,将本该是长孙无忌或其子孙与李治继任者之间的权力之战,提前演变成了长孙无忌与武则天之间的血战。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武则天,长孙家族和李治的继任者之间,也必将有一场权力大战,长孙家族也必将走向覆灭。

武则天是个十分精明的政治家,在武则天面前,长孙无忌落得被逼自杀的下场,一点也不奇怪,这原本就应该是他的结局。

长孙皇后临死前,已经看出长孙家族权势太盛,即将大祸临头,因而请求李世民不要再任命长孙家族的人,让他们担任显赫的官职。然而长孙无忌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就连李世民只是忧虑武将李绩会威胁李治的皇位,却对长孙无忌的权势视而不见。

从唐朝当时的情形来看,立李恪为太子,适当削弱长孙家族的权力,无疑是保持唐王朝持长治久安的最好办法,可惜李世民晚年被长孙无忌左右,亲手将唐朝推向了不稳定的政治格局中。

汉武帝十分清楚汉朝当时的处境,如果下一任皇帝,继续按照汉武帝那样的执政方针来治国,那汉朝也必将和秦朝一样,很快走向灭亡。

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史称“轮台诏”。诏书里对加收赋税、对外连年征战等政策进行了反省,并勇敢向天下万民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对于一个封建专制帝王来说,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不仅如此,汉武帝意识到,要想使汉王朝恢复因连年征战失去的元气,就必须改变治国理念,重新实行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国策,这就需要一位守成仁慈的皇帝。

在太子死后,汉武帝还有四个儿子。刘旦聪明多谋,本来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但其主动提出要到皇宫,守卫在皇帝身边,这实际上就是伸手向汉武帝索要太子之位,汉武帝大怒,立即将刘旦关进*,刘旦由此永远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

但老猫认为,即便刘旦不主动提出索要太子之位,汉武帝立刘旦为太子的可能性也不大。原因就是刘旦太能干了,如果他当了皇帝,肯定要生出去多事来,不会老老实实的实行汉武帝所希望的休养生息的国策。

另外两个儿子,刘胥有勇无谋,举止粗鲁莽撞,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刘髆体弱多病,无法处理繁重的朝政。那就只剩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

刘弗陵当时只有8岁,但十分聪明,非常得汉武帝的喜爱。汉武帝决心立刘弗陵为太子。

汉武帝为了防止出现吕后干政的局面,就在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杀了他的亲生母亲赵婕妤,即历史上传奇的钩弋夫人,虽然这手段毒辣,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汉武帝还为刘弗陵选了一位合适的辅政大臣霍光。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也是在霍去病的帮助下,进入朝廷为官,但两人的性格完全不一样。霍去病张扬外向,霍光却十分谨慎小心。霍光在朝廷当差二十多年,竟然没犯过一次错误,因此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霍光是个守成有余,开创不足的人物,而且霍光也没有篡位当皇帝的野心,从当时汉朝的情况看,让霍光这样的人来辅政,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历史后来也证明了汉武帝的眼光,刘弗陵继位,史称汉昭帝。霍光尽心竭力辅佐刘弗陵,汉朝的经济、军事、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汉王朝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汉昭帝没有留下儿子就去世了,霍光先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但只过了27天,霍光就发现刘贺是个纨绔子弟,荒淫无度,于是霍光废掉刘贺,改立刘询为皇帝,史称汉宣帝。

霍光不是个有大智慧的人物,也不是超一流的政治家,但汉武帝死后,霍光鞠躬尽瘁,辅佐了汉朝两代皇帝,保证了汉朝的政局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这都是霍光的功劳,霍光本人能得以善终,也与其始终没有篡位夺权之心是分不开的。

至于霍光死后,其家人被汉宣帝灭族,从根本原因上说,霍光本人的责任不大。汉宣帝削去霍家的兵权,本来局无可厚非,可惜霍光的儿子,不甘心失去权力,竟然胆大包天,举兵*,其被灭门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