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太监是如何炼成的?想当太监也不容易
他们是一群游走在深宫里的特殊人群,他们心理扭曲,生理残疾,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他们就是太监。太监作为中国宫廷文化的独特产物,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太监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今天孙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说说太监的故事。
提到太监有的人会想起《笑傲江湖》中的岳不群,称雄江湖,挥刀自宫,自己一狠心一刀下之。那么,太监是这样来的吗?当然不是。
中国古代太监首先得净身,但是绝对不能自己动手,自己动手是不合法的。你真这么干,也当不了太监,因为历朝历代太监净身,是有专门机构和人来干这件事的。
明清两朝,专门干这个的行当叫“刀子匠”,而且他是在一个地区以内形成垄断的。比如当年北京南长街的会计司胡同、地安门内的方砖胡同,胡同里各有一户人家,是当时当太监净身刀子匠的垄断人家。这两家当时垄断了大清时期太监净身这活。一般都是世袭的,上辈干这个,下辈还干这个。而且过程不是随便的,必须立好文书。
除了找直系亲属签字立文书,在手术之前还要准备30斤粮食,一大捆柴火,或者拿十两二十两银子。准备这些东西干什么呢?是要给刀子匠送过去当礼物。
那个时候,想要净身的话,必须赶到冬末春初。为什么?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冷,避免伤口化脓,而且春天身体养的快。那么净身前后,就得在刀子匠家里住,刀子匠必须确保动刀前和动刀后的身体状况,避免事故的发生。等到伤口好了才可离开。所以,之前提到的准备的粮食就在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手术前,操刀者先要问:“这是自愿净身吗?”受割者说:“是。”又问:“假如你反悔,现在还来得及!”答道:“决不后悔。”“那么你断子绝孙,可和我毫无干系吧?”答道:“毫无干系!”之后才能动手。
一套复杂的程序下来,有人会说,这太监就当成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入门。净身完之后,距离当真正的太监还有很远。想当太监,往往靠推荐。比如像李莲英、魏忠贤等太监推荐的人宫里人会有信任感,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担保人。
可以说,从引见到进宫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如果你和那些老太监相熟,自然容易。
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的地方。其实中关村以前就是太监村,专门住太监的。在宫里当太监当到一定年岁,退休之后不回家,他就住在现在中关村的地方。中关村以前叫“中官村”,因为太监有个别名叫“中官”。建国以后,才把“中官”改为了“中关”。
太监共分四等,刚一进宫叫侍童,再干好一点叫监丞,再往上叫少监,最后才是太监。虽然太监没有生育能力,但同样有情感上的需要,由于宫中生活的苦闷,有些会与宫女、女官结为对食。有些甚至比一般夫妻感情更为深厚。
所以说,古代的太监真的不容易当。太监的一生可谓是如履薄冰,稍一不小心,就会人头落地。但太监作为中国宫廷文化的独特产物,依然存在了上千年的时间。